马思远,男,30岁,回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临床执业医师,2010年完成定向生规培并参加工作,2022年7月调入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卫生院任副院长主持工作。身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卫生领导干部,他一心扑在工作中,成为卫健系统新生力量中的后起之秀,以年轻的活力带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医院院长——争做基层医疗事业“建设者”。他善于从不利环境中找到有利因素,善于从困惑中找出亮点,深谋远虑、目光如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驾驭着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和医院未来发展。临危受命接管一个大的乡镇,既有城乡结合部,也有偏远散的牧业村队,因受三年大疫影响各项工作滞后,如何改变现状?他紧紧围绕服务能力提升、卫生院人才队伍、特色科室、各项制度建设等,按照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和村级卫生室定位,逐项对标核查,完善功能,重点从医疗设备、基础设施、医生培养、乡村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乡镇卫生院提质增效。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用活力量,带活整个队伍。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分工明确,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冲锋在前、靠前作战。在机制创新上,率先在别斯托别乡喀拉苏村建设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共建共享远程诊疗,在全县实现首家村级远程信息化服务。统筹整合和集约利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夯实农村基层首诊基础,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真正做到农牧民的健康“守护人”。
作为人大代表——当好人民群众“发言人”。服务百姓,履行代表职责。马思远身为人大代表,在基层工作中深知看病就医及其费用负担依然是当前农牧区群众的重点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影响偏远农牧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短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通过与县卫健委、医共体总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与支持,结合县、乡、村实际,他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远离乡镇卫生院且需求集中的村(队)建设分支机构,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里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扩建,整合服务半径小、交通便利相邻的3个行政村和临近的牧业村,辐射总面积达85平方公里,覆盖2188余户,8556人,改造建成喀拉苏医疗卫生中心,助力推动解决百姓关心的健康热点难点问题。为让资源沉下去,让基层强起来,他又以特色科室为切入点,设置专家工作室、健康宣教区、中医理疗室、疫苗接种室、结核病服务室等功能科室,通过医疗资源纵向整合,逐渐建立起成熟的诊疗格局,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让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的医院趋向愈发明显,增加群众幸福感。通过每周专家坐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措并举,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中心”的就医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践行“治病救人和秉承为民”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担当和情怀。
作为基层医生——做好群众健康“守门人”。基层守望,赓续医者薪火。马思远着力从提升村医的能力入手,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一家人、一盘棋“的理念,将辖区18个村卫生室,34名村医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人员、绩效、业务等都由乡卫生院统一管理,卫生院定期对村医进行考核,帮助村医转变观念,提高收入,解决村医养老问题,使村医更贴心、更暖心地为辖区居民服务,实现群众就医满意度不断攀升。实行包联机制,由分管领导每月覆盖指导村卫生室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跟踪落实,针对能力薄弱的村医连续三月跟踪指导,组织乡村医生参加能力提升线上培训34人次,外派伊犁州参加线上+线下培训5人,组织乡村医生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线下培训2人次。通过马院长的坚持不懈,别斯托别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原来的全县最后一名提升至正数第二名。打造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村卫生室1个,推选“最美村医”2名。创新思维,组建家医团队18个72人,将专家融入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暖心服务,重点人群100%走访全覆盖,入户走访3724人次。根据村队需求开展下村义诊活动,针对群众需求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开展下村义诊5次,覆盖群众316人次,让医共体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医心为人、医者仁心。马思远凭借着过硬的工作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用他的专心、耐心、爱心滋润着基层广大患者的心田,带动着辖区的每一名乡村医生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让辖区每一名乡村医生都变成了群众满意的“暖心乡村医生”。
.png)
马思远在向调研人员介绍喀拉苏医疗卫生中心
.jpg)
马思远在给患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