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那拉提草原(5月26日摄)。□图片由扬州工作组提供

在新源县喀拉布拉镇,扬州援疆三花鹅林下养殖推广援助项目鹅苗发放现场热闹非凡,50名农牧民免费领取近万只三花鹅苗(7月8日摄)。□图片由扬州工作组提供

参加“苏韵伊情·扬新同行”小石榴籽夏令营活动的艾迪娜·周木洒(左)和“书信朋友”沈希媛在扬州相见(7月21日摄)。□图片由扬州工作组提供

扬州援建的总投资1.15亿元的新源县文昌中学投入使用(2024年8月18日摄)。□图片由扬州工作组提供

投入500万元的细君公主广场在那拉提景区建成开放(7月5日摄)。□图片由扬州工作组提供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扬州与新源结成命运共同体。在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扬州市委和政府、新源县委和政府坚强领导下,新源县各族群众和5批200余人次的扬州干部人才不懈奋斗,286个援疆项目造福草原人民,16.2亿元直接投资润泽新源,在这里播撒希望。
2023年以来,第十一批江苏援伊·扬州工作组赓续使命,团结拼搏,三年援疆资金3.7亿元,以“80%援疆资金投向民生”的实践,将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转化为产业援疆的强劲引擎、人才交流的坚实纽带、民族团结的牢固基石。
援疆干部常常把自己定位成“播种者”,15年来坚持做一件事——让发展的种子扎根新疆沃土、让产业的种子茁壮成长、让致富的种子结出硕果。
民生援疆情系百姓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扬州援疆干部一直在思考,反复在追问。
新源人的回答有太多感慨与欣喜:是家门口的工厂、焕然一新的家乡、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有牧场毡房外的光伏板、钢架桥上的牛羊蹄声、鸿雁传书里的扬州剪纸……
民生连着民心。多年来,扬州援疆坚持民生为本,把幸福送到群众心坎上。
8月25日,考入浙江大学的叶尔扎达·叶尔森收到扬州工作组送来的助学金。他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扬州援疆教师一对一辅导,我考不上这么好的大学。”
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巍天山脚下,崭新校舍拔地而起,扬州援建的新源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扬新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心连心幼儿园、文昌中学6所现代化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像灯塔点亮边疆未来。琅琅读书声的背后,是扬州援疆“从娃娃抓起”的执着。
“以前教室挤,老师讲课吃力,孩子们听不清,现在都好了。”谈起2024年暑期正式交付的文昌中学,新源县教育局发展规划中心副主任刘峰满怀感激。作为扬州援疆重点项目,总投资1.15亿元的文昌中学,设置小学教学班24个、初中教学班30个,增加2500个学位,生源辐射全县,有效化解“大班额、大校额”压力,保障了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
扬州工作组坚持“硬件筑基、软件提质”两手抓,持续推动两地教育系统开展“扬新杯”教学竞赛、“学科网络结对”等活动,师徒结对600余人次。援疆教师带来“扬州教学范式”,以“组团式”帮扶深入教研一线,优化课程设计,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和医疗是最贴近群众的民生事业。如今,扬州援建的乡镇卫生院设备齐全,远程会诊系统让新源患者能与扬州专家“面对面”交流。
如何为新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疆期间,扬州援疆医疗队领队任俊常常这样问自己。这位来自苏北人民医院的博士,挂职新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期间,牵头组织“杏林暖天山、扬新一家亲”义诊,足迹遍布各乡镇,带动当地早癌筛查计划实施,推动医院临床研究水平提升。
“我既然来了,就要把救治病人的事做好,把重点科室打造好,把当地医生团队带出来,让他们能看病、看好病。”任俊的故事是新时代援疆工作者的生动写照。他不仅留下了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更留下了“扬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民生援疆,除了统筹推进投入大、规模大、影响力大的校园、医院、工厂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外,还有“小而美”“小而暖”的幸福工程。扬州援疆恪守“双80%”铁律——资金倾注民生、扎根基层,推动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扬州援疆推出的“天山红花艳·群众微心愿”工程,虽多是小项目,却桩桩连着百姓心头事。这些举措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凝聚起共创美好生活的“大心愿”,让党的温暖稳稳流进边疆群众的心坎里。
2024年以来,350万元援疆资金化作肖尔布拉克镇的太阳能路灯、别斯托别乡的平整道路、阿勒玛勒镇的便民小桥,温暖了2万余名群众的心。正如扬州援疆干部所说:“群众着急的事,再小也是我们必须翻越的山。”
产业援疆赋能发展
新源要不要发展产业?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反复思考的问题。扬州工作组组长唐朝文表示,15年接力,扬州工作组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把丝路枢纽区位优势炼成内生动力,让产业成为新源的一张名片。
8月27日清晨,新源县那拉提镇,大巴车、商务车已在街巷间穿梭,游人摩肩接踵;夜晚,餐厅、夜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曾经偏远的放牧之地,如今遍地民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扬州工作组将文旅产业作为新源县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该县与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等顶尖团队合作,优化那拉提景区、那拉提镇的旅游布局,实现从那拉提“一处景”到新源“处处景”的跨越。
通过新建和改扩建那拉提镇旅游公厕、停车场路灯、垃圾箱,出台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构建以民宿旅游带动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以彰显“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效应。在“景镇融合”推动下,那拉提镇的旅游业态日益丰富,涌现出3000多户个体工商户,其中住宿业1252户,餐饮业810户,零售、维修等其他服务业1000多户。
除了壮大支柱产业,扬州援疆也在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扬州企业循着产业链西进,让先进制造、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等新项目落地天山脚下,助力“扬州技术”与“新源场景”握手成势。
在扬州、新源的双向奔赴中,新源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今年,新源县提出,抢抓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及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力争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4亿元,同比增长8.5%左右。
“央企中核300兆瓦新能源项目要来了”“新源泉冷水鱼种质基地二期三期项目将上马”……喜讯不断,新源县城里,草原毡房间,山间廊道上,人们笑逐颜开。
一场场资源对接会、招商推介会,迅速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展开。2023年以来,第十一批扬州援疆工作组开展精准招商考察22次,拜访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客商110家,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17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50多亿元,加快促成边疆资源与东部技术市场深度耦合。
带领一群人招引项目,培育一批企业,造就一方产业。15年的时光滴水穿石,创新开放的东部思维,韧性的扬商精神,影响和改变着这片土地。如今,新源人越来越开放、包容、创新,利用“两个市场”的手法愈发娴熟,践行新发展理念日益积极。
今年,新源县发展动能澎湃:肖尔布拉克西街、酒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97个政府投资项目,华美胜地、哈茵赛村旅游度假提升改造等23个国企投资项目,可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牧星谷二期等46个民间投资项目全面启动、加速落地……
智力援疆厚植根基
影响一群人干事创业,帮带一批干部,造福一方百姓。
2023年8月5日,扬州援建的新源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竣工。这座总投资2000万元、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五层综合教学楼,在江苏省第十一批援疆项目中率先建成。它不仅体现了“扬州速度”,更是扬州援疆工作组“干部人才共育工程”的关键落子。
2023年以来,扬州工作组拨发援疆人才项目专项资金1400万元,累计培训受援地干部人才3100余人次;实施“援疆干部带队攻坚提升计划”,推动改革创新12项,辐射帮带379名受援地领导干部。如今,新源集聚了一批优质项目,锻造了一支招商引资铁军,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干事创业团队。
“扬州专家教技术、找销路,养殖不犯愁,销售不担心。”8月26日,看着桃树下的三花鹅日渐长大,喀拉布拉镇养殖户帕哈尔丁嘴角忍不住上扬。
扬州援疆绝非简单产业平移,而是深度融合新源资源禀赋(果林、水土、光热),精准导入扬州技术(养殖、稻渔、育苗)、市场渠道与生态理念(循环农业、立体种养),将扬州“所能”转化为新源“所需”,实现精准“滴灌式”产业造血。
今年以来,扬州工作组相继开展各类培训班46期,为当地餐饮、文旅企业培训200名专业人才;举办“百县千村万主播”旅游直播及电商营销人才培训班,140余名文旅从业者及职校学生学习电商运营、短视频剪辑、直播带货等全流程技能,掌握“农产品溯源直播”“旅游文化IP打造”等模式,在网络平台宣传推介新源冷水鱼、生态鹅等特色产品。同时还采取“嵌入式”师徒制,邀请87名扬州专家与新源316名本地骨干结对,突破稻渔种养等28项技术瓶颈。
富民的种子,飘落在肥沃的草原上,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源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275元、21828元,同比分别增长5.8%、9%。
文化润疆交融共生
7月19日至21日,44名新源学生参加“苏韵伊情·扬新同行”小石榴籽夏令营。在扬州的三天研学,他们漫步在瘦西湖畔听古韵悠扬的小调,穿梭在东关街上品尝香甜软糯的扬州早茶,在图书馆与扬州小伙伴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梦想。
“分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样子,就像一颗颗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这份情谊会伴随他们一生。”新源县第六中学随行老师季晓旭感叹道。
这次温馨的夏令营活动,正是2023年扬州工作组启动的“万里鸿雁传真情”活动内容之一。活动开展以来,已有3万多名新源孩子通过书信与扬州小伙伴“手拉手”。从笔墨往来到双向互动,两地青少年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扬州工作组选派新源师生参加“祖国情·中华行”活动,相继赴扬州、深圳、北京等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领略山河壮丽,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不止于青少年群体,扬州工作组打造的“天山红花艳·文化润心田”援疆品牌,投入超450万元实施46个交往交流交融项目,累计开展150多批次交流活动,参与人数1600余人次,让交往互动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广泛的群体。
文化润疆,如百川归海。2024年以来,扬州73家单位、镇村与新源县结对共建,超720万元“小援疆”对口帮扶资金与近200万元慈善捐助汇聚成强大合力,6个“石榴籽润心书屋”在新源乡村社区绽放书香。
从鸿雁传书的纸短情长到研学相聚的亲如一家,从舞台共鸣的文化交响到书屋共飨的墨香绵长,从光伏灯照亮的毡房相守到钢架桥上的平安同行,从课堂师徒的薪火相传到病房医患的生命相托……扬州与新源的交往,在日复一日的情感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地人民的家国情怀愈发深厚,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脚下常开长盛。
对口援疆15年,一任接着一任干。扬州工作组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传承扬州援疆工作作风,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在伊犁河谷续写新时代的援疆故事。
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