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工作信息>>规划计划 >>正文

新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 索引号: 010351840/2023-01351
  •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 发布日期: 2023-12-12
  • 发文机关: 新源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号:

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作为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建设新疆牧业强县、工业大县和旅游名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的行动纲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未来五年,新源县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新源增长极,构筑新源经济圈,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中央要求,突出“以人为本”这一主线,进一步体现市场化的要求、全球化的视野,使这一中长期规划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和导向性。规划的重点放在“十一五”时期,对2020年主要是提出轮廓性设想。计划指标在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通过年度计划逐步实施。

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形势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是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重要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自治州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以建设畜牧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巩固和提升六大传统产业(制糖、酿酒、制麻、豆粕加工、制种、炼铁),培育和壮大六个新兴产业(畜牧业、旅游业、矿业、中药材业、林果业、建筑建材业),加速推进“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战胜洪灾、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和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疫病,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推动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多数计划指标提前完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主要成就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4亿元,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59亿元,年均增长值14.9%。其中工业增加值7.99亿元,年均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7.51亿元,年均增14.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953万元,年均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212万元,年均增长34.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1837万元,年均增长1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303元,年均增长10.3%。

二、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9.8:32.9:27.3调整为2005年的31.2:38.6:30.2,二产比重高出一、三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正由种植业主导型向畜牧业主导型转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商贸、运输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旅游、房地产等一批新兴行业正在迅速崛起。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新源县始终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0.26亿元,五年来年均递增4%。一是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甜菜、亚麻、大豆等经济作物总面积占到全县总播面积的80%以上,种植业结构从粮经二元结构逐步向粮、经、草、林四元结构转变,粮食与非粮作物比例从2000年的7:3调整为2005年的2:8;二是特色种植业逐步发展壮大。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已达到8个大类15个品种;以新源镇、别斯托别乡为主的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7000亩;以哈拉布拉乡为重点的南山逆温带林果种植和阿勒玛勒乡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超过2500亩。以饲料玉米为主的饲草料种植面积已超过4.5万亩。目前,这些特色农业已在整个农业中占到了一定比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畜牧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趋于合理。“十五”期间,新源县根据各乡镇情况,突出特色,注重一乡一品,东部乡镇以新疆褐牛为主,并引进优质种畜,加快扩繁,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业,成为活畜交易主市场;中部乡镇主要发展城郊畜牧业,以黑白花、西门塔尔奶牛和家禽养殖业为主,形成奶蛋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西部乡镇主攻牲畜育肥,成为肉食品供应基地。从而在全县形成肉蛋奶合理分布,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糖厂、亚麻厂、天鑫种业、康尤美大豆有限公司等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农作物种植定单面积达到80%以上。伊品酪蛋白、伊犁特金牛畜牧、伊犁那拉提鹅制品深加工、新姿源生物制药等一批畜产品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产业化发展进入了农产品加工与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群并驾齐驱、关联互补的新阶段;五是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开展。把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分配制度、减轻农牧民负担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及农村其他各项改革。累计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减负110元;六是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37173人(次),创收3699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30元。

2、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五”期间,狠抓优势资源转换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技改和新建各类重点工业企业项目18项,累计创造产值25.68亿元,实现利税2.77亿元,有效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初步构建起钢铁、白酒、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五大工业经济板块为主导,其他工业企业为补充的工业构架。伊钢投资1.5亿元技改扩建后,扩大了生产规模,使年生产铁能力突破30万吨。肖尔布拉克酒业投资2000万元的技改扩建完成后,使白酒生产销量提高到1.8万吨,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展了销售市场。伊犁兴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6亿元的技改扩建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届时生铁产能将达到25万吨。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一期投资9980万元的生物制药项目已经开始生产乳膏剂,生产技术规范已通过国家GMP认证。伊品酪蛋白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酪蛋白加工项目已建成两条生产线,2005年产量达到919吨,80%产品出口欧美等地。伊犁河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700万元的鹅制品加工项目已经建成投产,2005年加工风干鹅4万羽,并开发出了风干马肉、牛肉、羊肉系列产品。通过工业项目开发建设和规模企业的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已步入发展快车道。200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0.29亿元,五年来年均递增17.8%。

3、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十五”期间,新源县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景区基础性和服务性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功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OSHM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项认证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哈萨克人口最多的草原”称号,正在向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迈进。2005年全县旅游景点接待旅客34万人(次),是2000年8.3万人(次)的4.1倍,旅游营业收入为6492万元,是2000年752万元的8.6倍,拉动相关产业2.8亿元,是2000年5200万元的5.4倍。五年来,通过加强引导扶持,打造发展平台,推动了民营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总量的扩充。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50户,吸纳从业人员2200人,完成增加值2057万元,实现税费1840.8万元。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继续发展,金融、电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全面兴起,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4、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十五”期间,新源县立足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招商引资带动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引进了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伊犁河食品有限公司、伊品酪蛋白有限公司、兴源实业有限公司、伊犁特金牛畜牧科技公司等一批新企业,为新源县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自来水厂、新阿公路、农村饮水工程、退牧还草、农业综合开发、那拉提机场等一批项目,有效改善了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五年累计落实引资项目213个,项目涉及金额25.48亿元,执行金额15.63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95个,涉及金额18.4亿元,执行金额11.33亿元;国拨项目125个,涉及金额8.1亿元,到位资金5.6亿元。构建起了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矿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项目群,为新源县未来5-10年乃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13.65亿元,比“九五”累计3.37亿元增加10.28亿元,增长4倍,投资总量的大幅度增加,为推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和“十一五”经济的再次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水利建设累计投资7150万元,年均递增7.6%,实施人畜改水项目29项,解决29个村4.91万人的饮水问题。修建防渗渠955.79公里,维修渠道1156公里,新修配套建筑物502座,维修建筑物406座,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累计植树造林11.8万亩,其中完成“三北”四期5.2万亩,退耕还林5.6万亩,封育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比“九五”增加了2.8个百分点,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9%,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累计投资7076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4个,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建设人工草场12万亩,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个,对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累计投资5220万元,实施68万亩的草原禁牧,102万亩的休牧和30万亩的轮牧,同时完成了家庭牧场续建项目、草原牧道建设项目和无鼠害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为推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总投资2.2亿元,建设公路总里程达493.9公里。其中,新阿公路的修建、218国道种羊场至零公里141公里二级公路改造、种羊场至哈拉布拉21公里公路改建工程,县城至良繁场三级公路改造等一大批公路建设工程相继竣工通车,初步构建出“三横六纵”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了新源县交通的运载能力。县乡公路建设全面铺开,累计投资7857万元,完成农村通油工程44公里,通达工程29公里,改善了农村道路质量和农牧民出行条件。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新城区开发稳步推进,新天地购物广场建成投入使用,两个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完工,自来水厂二期扩建工程结束,环三河碑开发初见成效,人民广场正式启用,老年活动中心和疾控中心投入使用,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供水、环卫、交通等面貌一新,提升了城市品位,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十五”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3亿元,建成区面积已达9.5平方公里,新修城市道路12公里,公共绿地面积50.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23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5.56%。那拉提镇、则克台镇、肖尔布拉克镇、哈拉布拉乡和阿热勒托别镇将分别建成旅游名镇、工业重镇、酒镇、瓜果之乡和畜产品集散地。供电、供热、供排水、通信、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不断跟进,在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6、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3元,五年来年均递增8.9%。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的12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的20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5平方米。消费品供应丰富,市场购销两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6.2亿元,五年来年均递增15.3%。

--社会保障与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十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2150个,帮助16500人(次)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了100%。五年累计为3679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7364万元,为257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406万元。妥善解决国营农牧场改制遗留问题,把6个国有农牧场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为2319名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1933万元。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十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8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3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46万元,全面完成了23项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动员社会各界及县直帮扶单位为贫困村、贫困户累计捐款769万元,捐赠物资折价897万元。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的4675户18769人预计减少至2005年底的1610户6534人,五年共使3065户12235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贫困面由10.8%下降到5%以内。

--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拓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稳步推进,467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1221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累计发放各类救灾抗灾资金884万元,对贫困学生、就医困难家庭、受灾群众、五保户、残疾人等19030人(次)实施了救助,确保了的社会稳定和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

7、财政、金融运行平稳

“十五”期间,我们大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了保工资发放、保机构正常运转和保稳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财税稽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偷、逃、骗”税行为。部门预算管理不断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有效杜绝了不合理支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合理调整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科技、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必要投入,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五年累计财政总收入为8.82亿元,年均递增13.67%,累计支出10.64亿元,年均递增32.8%。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拓展金融业务,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亿元,较2000年的8.6亿元,年均增长6.5%;各项贷款余额7.4亿元,较2000年的8.5亿元,年均下降2.7%。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十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创建不断深入,被评为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和“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科技合作日益广泛,先后与自治区、自治州一批科研单位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各类专业人员增加到7600人,有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全县科技示范乡镇达到了40%,科技示范村队达到60%,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达到2360户。

――教育事业成绩喜人。“十五”期间,我们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育人环境,挖掘教育资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两基”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和国家验收,“双高普九”工程全面启动,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中学入学率达到91%,小学入学率达到99.5%,分别比“九年”末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4%以内,比“九五”期末降低了0.4个百分点。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加强,高中教育走在了州直前列。五年来,共为高校培养专科生2531人,本科生4568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改造学校危房面积25000多平方米。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十五”期间,我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切实抓好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在县、乡(镇)、村构建了三级文化图书室网络。农牧区和城市社区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承办了“阳光·伊犁”那拉提大型演唱会。五年来,新建文化体育设施10500平方米,投入1036万元,建成和投入使用了包括影剧院、唐加勒克纪念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世纪广场、歌舞排练大厅、足球场等一批设施,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提供了载体。积极开展草原文化周和“三下乡”活动,义务演出900余场,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新源县两名选手分别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和残奥会,58名选手入选国家队,体育健儿在自治区、国家重大赛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播节目由原来的两套增加为五套播出,汉、哈、维三个语种每天播出时间由56小时增加到90小时。电视发射设备实现了由电子管向全固态的转变,电视无线发射节目由原来的两套增加为三套。有线电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发展到550兆系统,可传输节目由原来的15套增加为34套,用户达一万余户。目前全县广播覆盖率达96%,电视覆盖率达86%,特别是那拉提高山牧业广播电视转播台的恢复重建,争取到了国家“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4套电视设备、2套广播设备和60米拉线铁塔,解决了夏牧场牧民听广播和看电视难的问题。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我们狠抓初级卫生保健措施的落实,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初级卫生保健网,促使农村卫生保健水平明显提高,传染病、地方病明显降低,“十五”期间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0‰和66‰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药改革、妇幼保健、改水防病等工作都取得重大进展。

--其它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加大了企业污染的治理力度,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成效明显,全县生态环境总体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并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先进集体。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已全面启动。认真落实《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免费发放了老年人优待证。清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双拥”工作,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城”。司法、审计、统计、档案、语言文字、外事侨务、质量监督、药品监督、气象预报、地震监测、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9、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

“十五”期间,我们以加大普法力度,治理社会环境为主要手段,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力保障了社会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出成效。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县”的方略,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坚持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积极推进集中整治工作,并以创安活动为载体,在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网络,强化了社会治安“打、防、建、管”一体化系统工程的建设。十五期间,新源县公安机关立刑事案件3167起,破1974期,破案率为62.33%;立大要案1827起,破1157起,破案率为63.3%;受理治安案件2683起,查处2133起,查处率为79.5%。盗窃牲畜案件立1255起,破973起,破案率为77.5%。法院受理各类诉讼案件(不含执行案件)5557件,审结4971件,结案率为89.5%;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651件,执结1983件,执结率为74.8%。命名县级安全文明单位405个,自治州级124个,自治区级5个。

(二)主要经验

“十五”期间,新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是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取得的。我们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改革统揽全局,着力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突出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全面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招商引资带动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主要经验是: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紧紧抓住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县情的经济发展思路,推动了县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才有了凝聚人心的物质力量。正是我们抓住了全县各族人民思稳定,求团结,盼发展的根本愿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才保证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发展才有了安定团结的基础。

三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如此,我们的各项工作才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各项工作才有了大的突破。

四是选准突破口,明确中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五年来,我们选定了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确立了以富民强县为中心来统领全局。事实证明,这是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各项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法宝,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把各族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从而不断开创新源县小康建设的新局面。

(三)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说得多、干得少的现象比较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够强,优势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还不够宽;财政运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缺乏较大的支撑性财源和接续性财源;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够宽松,市场经济秩序需要进一步整顿;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还比较多。

二、“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和机遇

1、新源县具有水土光热资源优势、畜牧业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林果业资源优势。

2、国家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我们争取资金,打开了空间。

3、内地部分地区、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源、能源短缺和资本剩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

4、从周边环境来看,精伊霍铁路、卡普其海水库、吉仁台电站、那拉提机场等建设项目的推进,联接南北疆国省道的改造升级,为我们打开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新通道。

5、县域经济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六大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优势,经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6、一批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程的相继完工,使新源县的投资硬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7、全疆经济正处新一轮的上升期,为新源县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8、新源县被州党委、政府确定为“四极四圈”之一,将极大的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劣势和挑战

一是地理位置偏远。由于我们远离中心城市,在新一轮的以城市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正在被边缘化。二是工业企业发展不平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三是产业同构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四是企业融资困难;五是农牧民增收形势严峻;六是县财政可用财力不足。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提速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第一动力,用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谋划大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大战略(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招商引资带动战略、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生态立县战略),全面提升四个传统产业(糖、麻、豆、酒),重点突破六个新兴产业(中药材、乳制品、肉制品、钢铁、建材、旅游),大力培育两个高新产业(生物制药、胚胎生产),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大力营造新源经济圈,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伊犁河谷、接轨天山北坡,把新源县建成伊犁河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全疆的牧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二、指导方针

(一)坚持以提速发展为主题。在发展观念上体现一个“变”字,在发展模式上体现一个“新”字,在经济总量上体现一个“大”字,在增长速度上体现一个“快”字,在经济结构上体现一个“优”字,在发展质量上体现一个“高”字。

(二)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做活。调整一产结构,提高现代畜牧业在一产中的比重;调整二产结构,把白酒和钢铁产业培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撑;调整三产结构,突出旅游业在三产中的主导地位。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构筑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钢铁、白酒、建筑建材五大工业板块;科学开发资源、保护自然生态、治理发展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点解决好群众吃水难、看病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求真务实”的执政风格,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具体问题,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奋斗目标

(一)“十一五”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1、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达到9.19亿元,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达到28.16亿元,年均增长24%,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4.81亿元,年均增长25.4%;第三产业达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达到15600元,年均增长13.5%。

2、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之比达到18.38:56.32:25.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0%。

3、开放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亿元,年均递增25%。

4、一般财政收入达到2.04亿元,年均增长19%;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年均增长7.8%。

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6、就业岗位快速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群众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7、县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8、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达标率保持10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0%。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中学入学率达到98%,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65%以上。

9、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二)2020年展望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结合新源县实际,用增长极思维构划机遇期大发展,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未来十五年间,年均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12.3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59.02亿元,年均增长12.9%。其中工业增加值53.56亿元,年均增长13.5%;第三产业28.63亿元,年均增长9.3%。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950元,年均增长8.5%。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得到大幅提升,高新产业飞速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撤县建市的目标。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辐度提高,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差别、城乡差别逐渐缩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形成以新源县为中心,辐射尼勒克、巩留的经济圈,建成伊犁州重要的结合雌激素基地、钢铁基地、酿酒基地、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畜产品养殖加工基地,成为伊犁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四、区域定位

(一)综合定位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根据自治区统计局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新源县排在州直八县第一、州直八县二市第二、全州辖县第二、全州县市第四、全区辖县第六、全区县市第十七。

从社会形态上来看,新源县工业增加值刚刚超过农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区域经济上来看,新源县工业占GDP比重列州直八县第一、八县二市第三,在周边县际中占居高位优势。

从发展条件上来看,新源县发展基础、发展机遇、发展要求均已具备。

从战略布局上来看,新源县被定位为州直经济增长的“四极四圈”之一。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结合伊犁河谷、新源县实际,新源县应该也可能打造成为伊犁河谷东部经济增长极,构筑起新源经济圈。

(二)产业定位

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举全县之力,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当前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1、牧业强县

新源县畜牧业资源丰富,主要畜产品产量高,牲畜种类多样化和草地占有面积均有优势,整合这些资源、引进科技管理和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畜牧大产业,延长畜牧生产链条,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良种马、良种牛产业。

2、工业大县

新源县国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开始向工业主导型的形式过渡,推进工业化进程是超常规发展的突破口,以项目为支撑,以园区为平台,加快工业发展,从而解决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重点发展结合雌激素、钢铁、白酒产业。

3、旅游名县

依托高品位的大那拉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通过精心开发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设施,把新源县建设成全国著名的草原生态旅游名县。重点发展生态游、四季游。

(三)发展战略

1、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促进对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

2、招商引资带动战略

扩大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加快发展,增加总量,解决就业,增加税收。

3、科教兴县战略

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力度,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科技引进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4、人才强县战略

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各类人才施展本领提供广阔空间。

5、生态立县战略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的观念,引导企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山水为本、文化为魂”的生态旅游。

五、发展布局

(一)空间布局

空间分布格局,统筹考虑县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新源县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州直“四极四圈”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跨县整合;根据不同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分东、中、西三大片区,东片区为那拉提镇,坎苏乡;中片区为县城、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塔勒德镇、吐尔根乡、阿勒玛勒乡、良繁场;西片区为肖尔布拉克镇。其中以县城、新源镇、别斯托别乡为重点,建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也分东、中、西三大片区,东片区为阿热勒托别镇,中片区为则克台镇,西片区为哈拉布拉乡,其中以则克台镇、哈拉布拉乡为重点,分别建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采矿、冶金、建材等高能耗、高投入、高回报产业,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新源县经济增长中心。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的山前坡地、巩乃斯河谷次生林地和下游芦苇湿地、那拉提风景区和野果林风景区,要实行有限开发,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山区天然草场、卡普河夏牧场、山区天然林地、地质灾害区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二)产业布局

1、城镇布局

根据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结合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和职能规划以及交通网络布局,新源县城镇空间布局以218国道、316省道、X745线为主轴,分别以新源城区、肖尔布拉克(72团),阿热勒托别镇为中心,形成各自功能有所不同,乡镇间能相互协调的城镇群体。全县形成以新源城区为核心,中部乡镇为主体,以那拉提镇和阿热勒托别镇、塔勒德镇和肖尔布拉克镇为次中心的东、西两个次级体系和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

1、以新源镇为中心的中部城镇群,包括别斯托别乡、则克台镇、71团、阿勒玛勒乡和吐尔根乡。

2、以肖尔布拉(72团)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群,包括塔勒德镇、种羊场、哈拉布拉乡等。

3、以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含坎苏乡)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群。

4、新源县城规划区总面积控制在65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北至则克台镇区;东至规划建设区界线以东1公里,包括东储气站;南至卡普河以南5公里,包括水厂;西至规划建设区界线以西2公里。规划期内县城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以东南、东北及西北方向为主,近期先发展东南,远期向北部发展。

新源县城功能分区为:老城区以居住为主,兼具行政办公、商贸、文化娱乐游憩功能为一体的城镇综合区;东南区以居住为主,兼具行政办公、绿化休闲;北区为城镇新的居住区,成为县城的次中心,以商业区和工业区建设为主。

2、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根据城镇体系、交通网络、工业现状,坚持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建立特色工业经济区,发挥聚集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城镇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制麻、制糖、豆粕、酿酒、建材、电力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新源镇、别斯托别乡、71团和则克台镇连成一片,形成规模经济,共同构成县域中部工业走廊。在县城、则克台镇分别规划建设轻工业、重工业经济园区;以肖尔布拉(72团)为中心的西部城镇区域,主要以酿酒制造业为主,规划建设白酒业工业经济园区;哈拉布拉乡紧靠卡普其海水库,水、电充足,规划建设高消耗能工业经济园区;以阿热勒托别镇为中心的东部城镇区域,重点发展冶炼、建材等加工工业,规划建设其西部为矿业基地。通过优化布局,促进工业聚集,从而辐射带动县域经济乃至河谷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3、农业布局

根据新源县的区域特点在农业方面分东、中、西三区域。东部在种植方面主要以亚麻、春小麦主,重点围绕天一新源分公司等企业进行生产,在畜牧业方面大力发展家庭牧场等规范养殖业和特色养殖业;在特色种植业方面应大力发展皮芽子等作物生产。

中部在种植业方面以甜菜、小麦、玉米、蓖麻为主,重点围绕糖业公司、那拉提中药公司等企业进行生产;在畜牧方面在进行常规畜牧业生产的同时,以县城居民需求为依托,大力发展禽蛋和乳品业,以金牛公司和孕马尿加工、鹅业加工为依托大力发展养牛业、养马业和养鹅业;在特色种植业方面大力发展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西部主要是哈拉布拉乡、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中部主要是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则克台镇、吐尔根乡、阿勒玛勒乡、良繁场。东部主要是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那拉提镇。西部在种植方面以大豆、小麦、玉米为主,重点围绕康尤美公司等企业组织生产;在畜牧业方面在进行常规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在特色种植方面以林果业发展为主。

4、旅游业布局

根据新源县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纵向上规划海拔3000米以上为冰雪主导原生景观区、海拔2500—3000米为山地草甸主导原生景观区、海拔2000——2500米为山地林地主导游憩景观区、海拔1500——2000米为山地草地主导游憩景观区、海拔1500米以下为平原河谷游憩景观区。

横向上规划为“五区一廊旅游区”,即:1、那拉提草原生态旅游区,含那拉提观光休闲度假游览区、那拉提中心游览区;2、野果林旅游区,含野果林观光游览区和野果林原生景观体验区;3、县城及周边人文旅游区,含县城民族风情游览区;4、恰普河白沟观光休闲旅游区,含夏牧场观光休闲游览区;5、西部湿地景观生态旅游区,含生态湿地游览区;6、巩乃斯河谷生态旅游廊道。形成三级接待中心,即:一级中心,新源县县城;二级中心,那拉提接待中心区;三级中心,县城人文旅游区、那拉提草原生态旅游区、野果林旅游区形成的三个游客流动节点。

第三章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极(圈)

党的十六届三中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源县正处在工业经济加速上升的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确保县域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按照州党委政府关于伊犁河谷“四极四圈”的战略部署,提速发展,带动周边,打造增长极,构筑经济圈(新源经济极圈包括新源县、尼勒克县、巩留县)。重点发展钢铁、矿业开发、制糖、酿酒、煤电、高载能、煤化工、水电能源、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以新源县为中心,尼勒克县、巩留县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把新源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州乃至全疆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酿酒基地和煤焦化、煤化工基地。我县要加快以钢铁为重点的矿业开发和制糖、酿酒、亚麻、大豆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结构调整为主线、项目建设为重点,盘活和扩大工业经济存量,培育和发展工业经济增量,不断强化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尽快建成全疆牧业强县、工业大县和旅游名县,促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有机互动和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首先统筹谋划区域发展。一要统筹增长极和经济圈的发展,也就是县内和县际的发展,要把增长极作为经济圈的大园区来谋划,把新源县作为河谷东部的产业园来设计,把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链及原料基地建设延伸到周边县,辐射和拉动周边县的发展。落实“五个统筹”,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三县一极一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发展观念,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三要统筹区域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联动,促进富裕乡村和贫困乡村共同发展,重点加快牧区发展。四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力支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农牧区人口生存质量,激发发展致富热情。五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对资源进行有序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统筹兼顾各种经济、社会关系,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的融合、组织各种社会和经济团体的有利因素,为新源县的发展创造好条件,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加强与驻县团场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兵团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为驻县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建设所需的各种人才,同时也为兵团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合理布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与州直其他县市加强合作,实现经济、资源、市场的互补,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认同,想方设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要解放思想,切实转换脑筋,加快推动区域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区域经济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大力实施“牧业强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大力实施“牧业强县“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以切实实现农牧民快速增收、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着力发展精细、集约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无公害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通过五年的努力和奋斗,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19亿元,年均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年均增长7.8%。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种植业:在保持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突出特色抓种植业调整,围绕支柱抓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同时要推广科学种田,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在巩固“东麻、中菜、西豆”的基础上,依托中部特色种植和西部林果业,引导农民种植市场前景好、价值高、销路旺、地域特点强的名优特农作物。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15万亩甜菜、10万亩亚麻、30万亩油料、10万亩林果、20万亩草业等五大农产品基地合理分布、互为补充的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还要继续推动蔬菜、花卉、林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要实施品牌战略,做好绿色产品认证工作蔬菜种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潜力,采取规划牵动、科技启动、服务带动、质量推动、中介拉动、项目驱动等措施,促进县域中部蔬菜生产、加工的跨越式发展。未来五年,蔬菜种植面积年均增长32%,2010年达到2万亩,逐步实现蔬菜加工与外销,形成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新兴产业。花卉苗木要改变过去以菊花、串串红等大路货为主的生产局面,引进适合新源县栽培的绿化苗木、草坪、阴生植物、鲜切花等不同档次的花卉品种,推广应用花卉凉纱覆盖、保温棚种植、组织培养等技术。2010年栽培面积增加达到1000亩,培养苗木基地600亩,形成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发展做到“五化”,即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力度,全面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调整畜种结构,增加大畜,压缩小畜,淘汰劣质畜,提高大畜和母畜的比例,实施“保马、增牛、减羊”措施,按照“突出重点、加快改良、增肉增奶、提高效益”的思路,优化畜牧业结构。其中,生产畜自繁自育,良种畜引进繁育,通过提高优良畜禽比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以良种牛养殖、细毛羊养殖、孕马养殖、鹅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形成5万匹孕马、10万头良种牛、30万只细毛羊、500万羽良种鹅等四大畜产品基地,努力把新源县建设成新疆畜牧业强县。通过落实畜牧业有关政策,推进农田复播优质牧草,实施退牧还草,提高产草量,力争早日实现草畜平衡,努力实现由目前的四季放牧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饲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打牢畜牧业发展基础,逐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未来五年牲畜年末存栏数以3%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126.5万头(只),肉类产量增加到3.52万吨;牛奶产量增加到8.87万吨;细羊毛产量增加到0.4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50%增加到65%以上;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200元以上。

3、林果业:巩固和提升苹果、树莓、樱桃李、油桃等地方名果生产优势,适度稳妥扩大名果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增进品质。计划2010年水果总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量达到4.5万吨,产值达到8920万元。林业发展要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中心,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强森林管护,增加林业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生态园区”。未来五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抓好那拉提森林公园建设;投入4000万元做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个体、外资等多形式的经济组织参与造林绿化;推进绿色县区、园林式乡镇、园林式村庄、花园式单位及农村庭院绿化建设等。“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2个园林式乡镇、5个园林式村庄、20个花园式单位、5000个农户庭院绿化典型,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

4、渔业: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开发巩乃斯河两岸可供利用的苇荡及沼泽地,大力发展以中华毛绒蟹、淡尾虾为主的特色养殖,争取2010年渔业产值达到700万元,其中毛绒蟹、淡尾虾养殖面积达到300亩,产值达到500万元。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要以孕马尿结合雌激素提取、良种牛胚胎移植、鹅产品及风干肉系列产品、酒业、林果业、糖业、亚麻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原料基地建设,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履约率,实现农民企业双赢。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重点要抓好两个产业园,即则克台牛产业园、吐尔根马产业园建设,使之成为带动新源县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实施品牌战略工程,促进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十一五”期间在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着重搞好以下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尤其要加快我县优势农产品(瓜菜、优质小麦)认证申报工作,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县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特别是优质大豆和优质甜菜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并将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针对我县现在的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大部分处于粗加工阶段的现实状况,政府应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倾斜,培植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让其成长为龙头加工企业,力争进入州龙头加工企业行列,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施技术更新工程,促进质量提高。搞好无公害农产品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抓好品质调优保优栽培技术的研究,形成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质量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网络,加强农科教结合,加速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有效解决村一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断层问题。完善《农业局技术员下乡制度》,实行农业生产全程跟踪服务,实现农业职能转变,为全县农业提供人性化服务。

进行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收集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预防控制,扑灭一类、二类传染病,并净化三类传染病,加强监督、监测制度,以检促防、防检结合。加强活畜市场监督工作,大力开展产地检疫,建立提前报检制度,进一步强化牲畜宰前、宰后检疫,到2010年末,全县畜产品卫生达到国家标准。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大退牧还草工程投入,通过天然草场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利用率。加大牧民定居和家庭牧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及全县30万亩牧草种子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按照“相对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突出抓好牧民定居点的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暖圈养畜技术。力争到2010年全县实现5081户牧民100%定居。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两基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实现100%的村队有文化活动室和医疗卫生室、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的目标。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现农村道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解决通电通水和安全饮用水的问题。深入实施“家庭文明工程”,开展“美德在农家”等活动,移民易俗,消灭陋习。

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普及率达到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到30%。推广沼气工程,建立沼气池5000-6500座,在新源中部光热条件好的乡镇进行试点,然后以点连线,以线盖面,逐步推广全县。实施“能源-环境”工程,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应用“牧-沼-果”生态模式的果园面积占果园总面积10%,建立山地果园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达到果园自身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支持新源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综合配套地推进农村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义务教育改革和金融服务改革,从体制上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动力,加大减负力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稳步下降,真正落实三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运行监督,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彻底清理对农民工歧视性规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逐渐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坚持跨区域输出和跨行业转移相结合的思路,引导和扶持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结构“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从事农牧业生产,三分之一转入二、三产业,三分之一外出打工。“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8000人脱贫,基本消灭贫困现象。同时,要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规范用人单位和部门、企业的保障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达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三、大力实施“工业大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工业大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面提升四个传统产业(糖、麻、豆、酒),重点突破六个新兴产业(中药材、乳制品、肉制品、钢铁、建材、旅游),大力培育两个高新产业(生物制药、胚胎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倡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聚集和孵化功能,在质量和效益上实现双突破。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4.81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过渡,成为全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发挥聚集效益,加快建立四大工业园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到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

1、县城别斯托别“绿色产业园”。规划别斯托别乡,沿则新路两侧分布,东环路以西,西环路以东,七十一团总干渠以南约200公顷的城市建设预留地为县城轻工业园。该园区以轻工业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白酒、果汁饮料等特色产品加工,目前虽在则新路以西建有康尤美油脂厂、天鑫种业、那拉提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则新路以东建有那拉提草原鹅业等多家企业,但开发程度还很低,需要加大引进入驻力度。

2、则克台循环经济工业园。规划则克台镇,含伊钢、亚麻厂、原独钢现有厂区及独钢厂区外西侧80公顷空地,及巩乃斯河以北,独钢、亚麻厂、伊钢以南河岸荒滩地,为则克台重工业园。该园占地面积260公顷,主要依托伊钢、兴源发展以钢铁加工、金属制品、特种建材等钢铁工业下游产品和矿渣资源化利用的矿渣建材等。

3、肖尔布拉克白酒工业园。重点依托伊犁特酒业和肖尔布拉克酒业,作大作强白酒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振兴经济的战略目标。同时积极引进建设原装白酒生产基地,努力使白酒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把肖尔布拉克打造成全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4、哈拉布拉高耗能工业园。在哈拉布拉乡,依托卡普其海电站电力资源优势,储量丰富的高岭土、陶土、蛋白石、大理石等资源优势,以及霍尔果斯大口岸面对中亚的地缘优势,发展高耗能建材产业。

重点抓好以县城为中心的别斯托别“绿色产业园”和则克台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健全和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做好园区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的要求,尽快制定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详规及企业在用地、用电、税费、项目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搞好园区项目招商,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努力打造“思想观念零误区,优惠政策零折扣,生产经营零干扰,优质服务零缺陷”的“四零”园区。在园区建设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上下水管网、电力、道路、垃圾和污水处理、生活区及美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区内外各种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投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立健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园区用地,确保工业园区实现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效能管理。凡具备条件的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入工业园区建设经营,实行工业组团式开发,避免无序发展,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的产业集聚效益,成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在工业园区推行联合审批制度,对项目立项备案、工商、税务、用地报批、工程建设等,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严禁各部门、各单位进入园区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和以各种名义干扰园区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构筑五大工业板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新源县实际和工业化进程着力打造五大工业板块。

一是打造钢铁工业板块。伊钢投资1.5亿元扩建两座128高炉,年产生铁能力接近30万吨。伊犁兴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6亿元对独钢进行技改扩建,其中一座206高炉于2006年投产,年产生铁产量达到25万吨,2006-2008年再上一台206高炉,并引进钢生产线,同时整合县域钢铁产业,形成年生产100万吨的钢铁生产能力。至2010年形成年产30万吨带钢、20万吨“工”字钢、30万吨线材、产值突破20个亿的钢铁产业。

二是白酒工业板块。伊力特突出主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使白酒产销量提高到3万吨,工业增加值突破6个亿。肖尔布拉克酒业继续加大白酒市场开拓力度,将白酒销售量提高到2万吨,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个亿,并跻身全国白酒销售十强企业行列。同时引进原酒生产项目,整合白酒产业,共同打造新疆白酒业的“航母”,尽快形成年产销白酒5万吨的生产能力,2010年形成8万吨的白酒生产能力,产值达到10亿元。

三是畜产品加工业板块。推进投资8260万元的生物制药项目,带动全县养殖孕马5万匹,尽快形成年处理5万吨孕马尿,精加工70吨结合雌激素,产值超10亿元的马产品加工业。推进投资1.87亿元的良种牛胚胎生物工程及产业化项目,建设一个养殖良种奶牛3万头,年产胚胎2万枚,加工鲜奶30万吨,饲草料10万吨,产值超1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和良种牛繁育产业。推进投资4500万元的良种鹅深加工项目的原料供应工作,抓住鹅苗孵化供应和养殖这个关键环节,保障年加工200万羽良种鹅达产达效,同步开发系列风干肉制品,促进产值超过2亿元。继续扶持伊品酪蛋白公司发展壮大,将年产酪蛋白由现在的设计2000吨提高到5000吨,产值突破2个亿的规模,使之成为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四大项目全部达产后,2009年进入生产加工旺季,使县域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4亿元,促使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拉动县域工业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重要产业。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板块。推进那拉提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800万元的甘草切片及树莓深加工项目,至2008年建设一个年加工甘草1万吨、树莓2万吨的生产企业,形成全县3万亩甘草种植基地和2万亩树莓种植基地的规模。积极扶持天一新源分公司实施技改,整合伊犁河谷亚麻产业,实现横向联合,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把企业作大作强。支持康尤美构筑伊犁河谷“油脂战略小三角”,发展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或争取国家项目对制糖、制麻、制种和油脂加工等四大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和嫁接改造,实现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巩固四大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基础地位,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6个亿。

五是建材工业板块。抓住大开发、大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河谷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以金属制品、炉渣水泥、建筑石材、特种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实现建材加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构筑大建材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使建材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占GDP比重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三)促进产业扩张,加快产业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传统产业要围绕发展特色和培育强势企业这两大主题,加快技术进步、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发展下游产品、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

1、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鼓励引进以糖、豆、油、乳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项目、化工项目,鼓励资源就地转化。鼓励引进产业链项目,加强第一车间建设和下游产品开发。制糖企业发挥现有生产能力,把重点放在增值增效上,做好良种选育,高产模式栽培的探索和推广,专业高效农业机械的开发和引进。乳品企业注重奶源基地建设,加大配方奶粉、保鲜乳饮、特色奶制品(如奶酪、酪蛋白等)高附加值等产品的开发,肉制品要大力培育牛、羊肉深加工企业。酿酒工业围绕伊力特、肖尔布拉克两个知名品牌,做好肖尔布拉克原产地保护工作,发挥品牌优势,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融合发展。饮料工业以野果饮料为重点,抓好野苹果、野杏、树莓等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的开发和利用,发展果酱、浓缩汁等加工项目。饲料及油脂工业以康尤美粮油集团为主,发展配混饲料、专用饲料和油脂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纺织原料工业充分利用新源亚麻种植条件优越及野麻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工艺改进、提高精品率和发展特色编织等方面有所突破。

2、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依托孕马尿结合雌激素项目,培育良种孕马繁育基地,提纯伊犁马种源,同时做好保健配方马奶、马血清、马脂肪、马肉等马产品资源的综合开发,支持孕马繁育公司化、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化。依托良种牛胚胎移植产业化项目,培育良种牛繁育基地,加快品种改良速度,提高单位草料产奶率,增加商品奶产量,降低牲畜存栏数,减少草原载畜量,促进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牲畜养殖由传统的兼业型向专业化、规模化转移,由传统的农牧民养殖鼓励向专业牧场养殖转移。依托鹅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鹅(鸡、鸭)苗孵化、专业户养殖、疫病防治、高产牧草、鹅绒、鹅血加工、特色餐饮等项目。

3、矿产品加工及产业化。依托新源丰富的铁、铜、金、银、煤、碳酸钙、二氧化硅、大理石等矿产资源,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勘探加工企业开展风险探矿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

加强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建设的协调和整合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源县矿业管理协商制度,建立规范的矿业管理领导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总体规划以及自治区的具体部署,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管理办法和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使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新源县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办法》,做好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管理工作,制止办证乱、勘探乱、开采乱、管理乱和回采利用率低的“四乱一低”现象。重点解决跑马圈地、圈而不探、占而不采、乱挖滥采、破坏资源和只开发不治理等突出问题,保障矿业开发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为县域钢铁工业发展和其它矿业开发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大铁、铜、金、煤、石的勘探和开发,建成年产200万吨铁矿石的采矿、选矿基地。

四、大力实施“旅游名县”,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

围绕建设“全国旅游名县”,突出高山草原风光和哈萨克民俗风情两大主题,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挖掘、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旅游经济空间优化等方面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名县“战略,发挥产业优势和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拉动第三产业增长。

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直接收入1.8亿元,拉动相关行业收入7.74个亿以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一)整合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布局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以多元投资为途径”的开发指导思想,依托新源县高品位的那拉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野果林珍稀生态旅游资源,哈木斯特冬季滑雪优势资源,向多层次、多方位及多季节方面发展,塑造“西天山的草原王国、哈萨克的幸福天堂”,“西天山的草原胜地,西域风的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依托新源县沟通南北疆的“区位优势”和那拉提机场的“集散功能”,与巩留县和尼勒克县联手打造“旅游金三角”,并凭借那拉提机场的“空中链接优势”,主动融入全疆旅游大环线,把新源县建设成为南北疆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第二集散地”。通过精心开发和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设施,创建“旅游环境,旅游品质”的品牌,把新源县建设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天山旅游度假胜地”。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档次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个质的突破,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相对提高。做好卡普河景区、县城及周边人文景区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行业管理和项目研究,加快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卡普河道路、高山夏牧场综合性开发、哈萨克民俗风情园建设等项目要争取完成。要为那拉提风情漂流项目注入资金,提高该项目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卡普其海水库、卡普河水库、哈拉布拉苇湖湿地等项目开发水域旅游项目,填补新源县湖泊类旅游资源的空白,使新源县旅游的种类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继续做好冬季旅游项目,完善冬季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努力把哈木斯特滑雪场建设成国内大型雪上运动中心,坚持办好每年的“冬之韵”活动,以此造势,全力打造“哈木斯特”品牌。加大哈木斯特滑雪场项目开发,实现2006年滑雪收入和游客数较往年番一番,同时以冬季滑雪、滑冰为基础延伸相关旅游产品开发,增加附加功能,促使冬季旅游多元化,以此吸引外来游客驻足,真正实现新源县旅游“四季游”。

深入挖掘哈萨克民俗风情,使其更加充实丰富,成为景区的灵魂。做好那拉提镇镇区环境治理和街景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伊犁河谷的旅游名镇。2010年前力争把野果林风景区申报为国家AAA级风景区获得成功。

(三)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宣传

新源县旅游市场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重点开拓新源县、伊犁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国内其他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新源县疆外旅游市场的切入点主要有三点:一是依托霍尔果斯口岸,发挥地缘优势,开发国际旅游市场;二是依托西部大开发机遇,对在乌鲁木齐市、石河子、伊宁等城市投资的外籍工作人员、经商人员等。继续把疆内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宁,疆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山东、北京、四川等作为主要客源地加以扩大。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和载体加大宣传促销工作,在市场中争取占有更多份额。

新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构筑成型,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进行培植和发展,实现向支柱产业的转变。要启动代表新源县旅游形象和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旅游项目;新源旅游在主要市场区域已初步形成品牌,要加大宣传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新源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使那拉提景区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品牌。

(四)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开发哈萨克民族工艺和特色日常用品。如哈萨克刺绣、挂毯、毛毯、花毡、花帽马夹、手袋等。除保持部分传统特色,在产品加工上要注意与时尚相结合;此外如婴儿摇床,冬不拉等民间乐器,哈萨克毡包、壶;民间活动如姑娘追、赛马、叼羊等,可开发成造型精致可人的成套模型,精美包装,做成旅游纪念品出售。

新源县地产雪莲、还有柴胡、苦杏仁、紫草、草乌、独活等中药材,可开发成具有新源县独有的土特产系列旅游商品。开发那拉提草原绿色食品项目,做精做细天然野菜例如野芹菜、野葱、野篙本、野萱麻等深加工,研发品种齐全、种类多样的天然绿色食品系列,力争5-8种野菜荣获绿色产品称号。

利用特产野苹果、沙棘、野杏等原料,生产浓缩果汁系列,结合饮料、矿泉水等建成饮料系列产品,从而促进旅游业并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五)强化行业管理,优化服务功能

继续加大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按规划实施,按程序审批。严格执行无机动车辆管理,实行区间车准入制度,区间车培训人员准入制度,实行行业准入制,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县所有景区(点)、宾馆(饭店)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各类岗位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并且对所有景区进行行业执法,强化旅游局的管理职能。

通过股份制形式,要把景区内的旅游业主组织起来,建成哈萨克庄园,统一管理,统一划定经营地域,进行岗前培训,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其服务卫生水平,彻底改变乱扎毡房、乱设店的现状,使之安心经营,使游客放心消费。

积极推进“旅游富民”工程和“旅游社会化”工程。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任务、共同心愿和共同目标。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从我做起,树立新源县文明窗口形象,要建立跨行政区的旅游合作区实现新源县旅游与周边旅游互动发展,互惠双赢。

(六)稳步夯实产业基础,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2006年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招聘各类专业人才,从事旅游房地产开发,加大对开发产权式酒店的宣传力度,实现那拉提风景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那拉提风景区力争实现8000万元招商引资目标,确保落地资金达到位6000万元,积极协助新疆开元航空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那拉提空中游览项目、新疆城佳电子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草原假日娱乐园及昌吉云惠商贸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旅游接待设施项目的落成开业,同时抓紧跟踪落实那拉提风景区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国债项目的审批,力争实现景区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全面升级。

加大对那拉提风景区民俗风情开发带建设,改革哈萨克庄园发展模式,不断充实和完善风景区民俗等娱乐项目。积极推介野果林风景区,争取在开展科考旅游及果酸深加工等项目方面开拓市场,力争实现1500万元招商引资目标。

2007年为实现那拉提风景区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将逐年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加大对夏牧场的草场修复和原始开发力度,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生态草原”、“绿色天堂”,争取列入“世界遗产”。同时,依托那拉提旅游支线机场的通航,做大做强哈木斯特滑雪场冬季旅游项目及野果林风景区深度开发项目。

在抓好那拉提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野果林风景区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融资,挖掘野果林科研价值、药用价值等,建野果生态园、科研基地等,打造“科考旅游宝库”,力争用两年时间,使该项目落地。

2008年—2010年,在那拉提风景区的经济开发带建产权式酒店,积极开拓市场,将旅游接待中心向218国道以北及03大桥以西方向转移和集中,撤消和清除景区一切永久性建筑,加强景区民俗风情开发带建设,充实和完善景区文化内涵,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依托那拉提旅游支线机场的客源优势及“哈木斯特”的品牌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高尔夫球场馆,成立俱乐部,发展会员,安排终身全年旅游度假计划等。同时,力争2008年建设完成新源县城的游客服务中心及一批三星级以上接待酒店及国际、国内旅行社,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提速发展构建战略平台。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2006年那拉提机场建成通航后,重点要以墩麻扎—新源—巴轮台铁路项目为主攻目标,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做好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上报国家并争取立项,到下一个五年规划期开工建设。2008年之前,基本完成县境国省道的二级路面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改善我县进出南北疆的出口通道状况。2010年之前,积极争取县城白沟至夏牧场156公里旅游道路立项建设,完成县域以“三横六纵”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继续抓住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路硬化工程。努力完成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80%的村队通柏油路的目标。全面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实现村村通客车,50%的村有候车站亭目标。形成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从根本上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全面改善群众出行条件。要继续加大全县牧道改造力度,确保畜群安全顺利转场通行的需要。

2、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县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工程有卡普河调节水库、那拉提灌区渠首及干渠改造、跃进大渠二期续建、塔勒德镇盐碱地改造、加吾尔山草场喷灌、卡普河灌区改造、牧区水利建设、巩乃斯河流域防洪和生态治理工程及9个乡镇36个村队的安全饮水工程。抓好农村水利建设,使西部乡镇的农业水利配套达到100%,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这些工程的建成使用将发挥日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电力。电力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之一,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提高农村农牧区生活质量,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巩固农电网改造成果,全面完成城网改造任务的同时,根据工业圆区建设的需要,加快动力电网延伸改造,输变电站、卡普河水库电站建设和三、四级电站技改扩容等项目的建设,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提供能源保障。同时要继续延伸扩大电网覆盖面,消灭缺电乡和无电村,提高乡镇、村队电网供电能力,满足农牧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充分利用与大电网接轨优势,保障供电质量。继续通过“两改一同价”,促进农村用电市场的快速发展。

4、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全社会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建设高速、大容量、宽带、智能的公共信息网络,实现话音、数据、图像三合一的网络体系是全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一个与国际、国内互联的覆盖全县多数地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信息网络,形成以共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三网合一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使全县信息网络在技术、性能、可靠性和规模上都进入疆内或国内先进行列。

1)、加快电信、广电、联通、电力、移动和党政机关网为主体的骨干网建设。根据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进程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不断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和技术档次,建设和完善以大容量光纤为主,无线、卫星等为辅的宽带信息传输网和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为基础的交换网,逐步实现网络间的融合与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多种方式宽带接入到户。

2)、加强信息交互网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信息交互网和信息服务平台是建筑在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信息交换和增值服务系统上。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协作的方针,通过建设“新源县政府网”交互平台,实现本地信息本地交换,满足全县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接入的需要。

3)、信息化工程重点建设项目。①建设新源县行政中心信息化系统、新源县科技中心信息化系统。②建设党政机关宽带网(内外网)。建成覆盖全县(包括乡镇)的高速宽带光纤主干传输网,为全县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和因特网接入提供高速、宽带的多媒体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③建设“新源县政府网”。利用多元投资方式,实现新源县综合信息网、招商信息网、教育信息网等计算机信息网互联互通。④建设电信IP宽带网。为全县提供能传输数据、语音、视频等服务的高带宽、多功能,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千兆比IP多媒体网,总投资约2000万元。⑤建设联通综合大楼。为全县用户提供移动、数据、长话、接入网等综合业务,总投资约3000万元。

4)、重点信息应用工程建设。重点信息应用工程是全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五年重点建设信息应用工程,使之与全县各网络及国内外网络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项目重点应用工程分别是:①宏观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金融信息管理系统。②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③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④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⑤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人才管理综合信息系统。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数据库、土地规划数据库及企业信息应用系统。⑦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和图书信息应用系统。

5)、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把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以城(镇)为纽带的区域信息化和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化,作为新源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应用要求,用信息化推动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①抓好以城(镇)为纽带的区域信息化。重点抓好新源县的信息化建设,要突出特色、讲究实效;要制订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信息化服务提高城市品位、增加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建设农、林、牧、副、渔业及一些相关工业信息采集网和信息服务网,加强面向农村面向各行各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和供销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形成农村信息为主,其他各行业信息为辅的支撑服务体系,引导农业及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力流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并广泛推广应用;抓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户和农户上网;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村,进行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对农村干部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干部的带头作用,提高农民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②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网上商城。建立企业国际互联网站。以宣传企业品牌、激活企业信息流,开展电子商务为宗旨,推动企业建立国际互联网站,为发展企业信息化奠定基础。建成国际互联网站,推动企业建立网上商城和产品销售、商品采购、原料采购、市场开发、企业客户、售后服务等数据库,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交易和企业在线式服务。在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内选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使企业从产品生产、产品促销、交易磋商、合同订立、产品分拨、帐款结算、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商业活动信息化、通过试点,总结成功的经验后进行推广。

③促进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同时,大力推进城市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针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不同的服务对象及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建立社区、街道的信息应用平台,构建虚拟社区。从便民、为民服务的目的出发,组织对公益性信息的收集、加工,加强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应急救助、公用事业、社区服务等领域公共数据库建设,通过公用和专用信息网络,“为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着力推进城市居民家庭信息化,大力推进市民上网,将因特网服务和多媒体业务延伸到家庭,逐步使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教育、金融等服务通过网络进入社会和居民家庭,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④加大计算机教育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创造吸引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防止信息化人才外流;采取优惠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壮大我县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争取在3至5年内,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45岁以下的公务员、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拿到相关的国家级计算机等级合格证,达到国家对公务员的基本信息化要求,率先闯入全州信息化先进县的行列。

6)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①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6年至2008年)。建设全县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电信网、广电网、联通网、电力网、移动网和党政机关网等基干网建设,形成覆盖全县、高速可靠的公共网,建设全县计算机信息网络交互平台新源县信息港,实现全县信息本地交换,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一批自有的、规模适当的、更新及时的地方性与综合性信息数据库,为各级领导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市场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努力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重点提高党政机关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建成办公、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80%的机关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党政机关能够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全部上网。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计算机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小学生、初中、高中生要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全社会要开展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受教育人数达到总人数的25%以上。积极营造信息化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初步建立比较健全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②第二阶段为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0年)。

建成与国家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相继完成,人们的信息知识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市场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网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中普遍应用。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队伍。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把新源县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构筑在各种信息网络之上。基本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100%,中小型企业网络应用率达80%以上;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经济运行模式;建成支撑城乡农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教育、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居全州前列;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网站;信息化社区普及率达到50%;市民上网率达到35%。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树立经营城镇理念,通过优化城镇结构布局,强化城镇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达到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培植支撑产业,增强集聚能力,带动经济发展,发挥城镇支持农村的作用。“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撤县设市目标。到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

1、县城。以建设“伊犁河谷东五县中心城市”和“草原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与时俱进地对县城规划进行修编,稳步拉大城市框架。按照城南商住区、城中政务区和商贸区、城北工业区和则克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布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重点抓好城市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建成城区日供水5.5万吨水厂一座,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50吨/日垃圾处理场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污水处理率达80%;供热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系统,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0%。基本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以高效能经营管理为主导,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以经营土地为突破口、经营基础设施为重点,积极稳妥地在规划框架内对城市进行连片改造和规模开发,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文明住宅小区,新增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成南环路、北环路、西环路、新区1号路、2号街、5、6号街、劳动街西段、江尔生街西段、青年街西段、建设街东段、光明路北段、工业区道路及附属设施建设,开通别斯托别街东西段,高标准改造文化路、幸福路、团结路、光明路、别斯托别街。延伸、新修城市主干道40千米,次干道85千米,城市道路铺装率达到100%,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5平方米,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格局。重点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到2010年规划区内城市绿地率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0平方米。

2、集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产业为支撑,以经营为手段,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重点把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则克台镇、肖尔布拉克镇和哈拉布拉乡分别建成全疆著名的旅游名镇、畜产品集散地、工业重镇、酒镇和瓜果之乡加大对四镇一乡交通、水电、通信、教育、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实现哈拉布拉乡和阿勒玛勒乡撤乡设镇。继续推进小村队合并成大村队,小乡镇合并成大乡镇的进程。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建立人口有序流动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工充分就业的制度和市场,鼓励农牧民进城定居,引导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推进农民住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坚持把集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运用城镇功能引导生产要素向集镇集聚,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为依托的城镇化格局,实现城、镇、村的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县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60%的小城镇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

六、促进改革开放,扩大招商引资

继续消除体制性障碍,解决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推进政府职能从经济管理为主向经济社会全面管理转变,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制度、组织保障和优良秩序,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中介组织、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社会服务。

积极面向区内外市场,努力扩大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方位开放,深化对外开放内涵,依托优势资源和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招商、合作与合资、出让企业股权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县外资金进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不仅要吸引国内资金,而且要吸引外资;不仅要工业、服务业实行开放;而且要加快农业、建筑业对外开放;不仅要吸引资金,而且要吸引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通过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全面提升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继续坚持“招商引资带动”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不动摇。把招商引资作为提速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优势资源转换作为提速发展的第一战略,全方位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协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逐步实现由资源招商向项目招商、企业招商、环境招商的转换升级,使招商项目源源不断地落户新源,为提速发展蓄积强大的战略后劲。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以非常之法行招商之实,力争实现招商引资有新突破:一是争取国家项目要有新突破。认真领会上级政府有关精神,吃透“上情”,摸清“下情”,认真做好“上下结合”这篇大文章。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关于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引进、建设、储备一批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力争在水暖、环保、交通、探矿、产业化项目等方面上取得新突破。二是招商引资内容要有新突破。不仅要重视引入资金,也要重视引入技术、人才和市场;不仅要重视对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也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招商;不仅要重视第一次引进,也要重视滚动引进。要以商招商,以商聚商,成倍放大招商引资的成效。要在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时脚踏实地做好已落户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做到“引进一个,办好一个”。同时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民营富县工程。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做到1、行政驱动抓引进。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严格兑现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处罚的重要依据。严禁虚报、谎报招商引资指标和成绩,凡弄虚作假的,要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严肃处理。2、各方联动抓引进。自觉克服门户之见,打破部门界限、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工业、农业、旅游、教育、基础设施等项目一起引。善于利用领导、同学、战友、老乡、朋友、家族等关系网络来服务于招商引资,善于借八方能耐、汇四海关系把项目促成做大,形成全员抓招商的格局。3、感情打动抓引进。在工作中,积极推行“三个一”工作制度,即:开展“一站式”服务,实行“一口式”收费,开通“一条服务热线”,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急必救、有诉必查。在生活中,对本地客商多问寒问暖,多沟通交流,主动解决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对外地客商做到平时多联系,节日多问候。要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客商,感动客商,留住客商。4、整体推动抓引进。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第一动力。第一产业重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效、创汇农业,同时,围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扩建和嫁接改造,培植做大龙头企业,以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产业重点引进“三高”(高技术、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项目,通过延伸做大钢铁产业,改造传统钢铁工业企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围绕旅游资源开发,丰富旅游内容,挖掘旅游内涵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业超常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交通、水利等方面招商引资,推进城镇化进程。社会事业重点围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招商引资,整体推进和谐新源建设进程。

七、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一)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繁荣和发展文体事业。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草原文化核心区”。积极利用新源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鼓励创造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群众文化作品。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县文化艺术中心为龙头,发展一批有市场、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广告企业、艺术培训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及群众艺术团体,培育全县文化产业竞争力。坚持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事业繁荣,整合全县文化艺术资源,加快建设基层文化事业设施,2010年100%乡镇、村队分别有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大众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坚持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朝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全面化稳步发展,群众性的各类体育竞赛层出不穷,加强业余训练,提高人民竞技体育水平,为输送高、难尖体育人才打好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2、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巩固深化新源县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成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走借鸡生蛋、借船出海、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施“111”工程,每个重点企业建立一个技术中心,联系一名行业专家,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科技兴工、科技兴贸,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促进新源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增加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为动力,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严格规范教育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引进合作办学、社会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建立教育事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根据偏远农牧民子女就学需要,增设和扩建一批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重点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助体系,解决农村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现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的目标。

3、积极发展广播影视业。首先,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广播电视“西新工程”设备的争取力度,逐步改善乡镇广播电视站设备陈旧的状况。计划对乡镇广播电视站垂直管理,以形成广播、电视并举,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宣传网络。其次,在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一是建立广播电视数字技术新体系,基本完成全县广播电视数字化播出,实现电视播出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二是实现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的数字化、网络化。三是争取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尽快完成维语频道的开播任务。再次,增加广播电视设备,向阿热勒托别镇、那拉提镇、坎苏乡等东部乡镇传输本县广播电视自办节目;为尽快实现全县广播电视数字化与全国广播电视网联网做好准备;抓住国家向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政策倾斜的契机,多争取项目,实现扩建广播电视中心的目标;同时争取为那拉提高山牧业广播电视转播台解决供电、供水、交通工具等配套工程所需资金,逐步改善高山深处广电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最后,争取建立并完善全县统一的宽带、双向、高速HFC有线广播电视网;在现有覆盖手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直播卫星和数字微波等新的覆盖手段,到2020年,力争实现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8%,其中边远高山牧区覆盖率达到90%左右;同时实现全县广播电视从模拟到数字整体平移的目标。

4、加强医疗卫生工作。1)整合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布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各族群众的卫生、医疗、保健需求。(2)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3)进一步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4)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村队分别有卫生院和医疗卫生室,农村卫生室集体办医率保持在95%以上,合作医疗覆盖率以村委会为单位达到50%以上。(5)按照“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保护”的防治对策,加强对鼠疫、霍乱、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6)坚持人畜食用碘盐截然分开,“十一五”期间全民食用合格碘盐率达百分之百。(7)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万分之八左右,婴儿死亡率下降为34‰左右,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十六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69岁,使全县各族群众都能获得基本的、较好质量的卫生保健。(8)深入开展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建设,促进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分类指导规范,分阶段组织实施,争取到2007年末,使辖区内95%以上医疗机构达到规范化药房(药库、药柜)建设的要求。在“十一五”末,达到100%的乡(镇)实现药品连锁、配送进县到乡,100%的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供应到村的目标。重点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卫生资助体系,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努力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利益协调、社会保障、矛盾疏导机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到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两个确保”,落实“三条保障线”,将城镇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重点提高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和自由从业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加快相关配套改革,建立制约机制,改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的失业人员生活保障机制。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费用全县统筹。探索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达到90%以上,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全保,逐步提高城镇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民办公助、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广泛覆盖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推行适合现代农村特点的养老制度。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岗位和渠道。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提供和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多样化的弹性就业形式机制,缓解就业矛盾。加强对劳动人口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比例。健全公益性职业介绍服务网络,规范各种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形成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援助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下岗职工、“4050”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未来五年,要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一是把就业(包括农牧民就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列入乡镇、部门、企业考核体系中,建立起全社会支持就业再就业的机制,争取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

3、着力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继续贯彻“突出重点、收缩战线、进村入户、整村推进”的方针,重点抓好12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重点扶贫和对口扶贫力度,实现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加快构建新型救助体系,建立与新源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长效帮扶机制。建立200万元的社会特别救助基金,实施社会救济制度,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建立200万元的红十字医疗基金,专门对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实施医疗救济和救助;建立200万元的教育基金,重点对城市居民低保家庭子女实行“免书本费、免学杂费、补助住校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子女教育问题。以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征用土地、企业改制、民工工资拖欠等热点问题。

八、建设和谐新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

1、坚持依法管理,提高文明执法水平。严格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以“一法三规一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基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核评议制度,严格执法。按照依法治县的基本要求,用法律法规规范公民的行为。建立计划生育公开、公示制度,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乡、村两级要按现行政策进行管理,规范各类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保证育龄群众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依法维护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的,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为切入点,县计生指导站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以流动服务车为纽带,加强对乡级服务站的技术服务支持和业务指导,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制定出台有关配套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评估体系。

3、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加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农村,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村”、“文明村”、“五好文明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继续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在城镇,继续推行属地化管理,逐步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加强县、乡服务站(所)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开展计生技术服务、生殖保健咨询、避孕药品供应;2006年上半年,新建的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投入使用,力争用2年的时间对站内医疗设备全部进行更新,达到国家甲级站的装备水平。同时,计划在2006年,对阿勒玛勒乡、塔勒德镇、哈拉布拉乡3个中心服务站扩建到600-800平方米,在2007年-2010年改建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2个中心服务站,从而达到“四优一满意”服务站标准,“管理优秀、服务优质、技术优良、环境优美、群众满意”。到2010年形成具有严格质量保证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网络,覆盖全县90%以上的人群。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8%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正常水平,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

(二)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在资源开采上要实行保护性开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上,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至2010年,将建成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卡普河水库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改良20万亩草场;完成哈拉布拉乡吉尔格朗河水利枢纽工程,改良草场10万亩,改造中低产地10万亩。

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集约开发,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行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制度,实行有偿开采、有计划开采,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准入门槛和开发利用效率。

以节能、节材、节水为重点,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广高效节能锅炉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照明和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强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积极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新源发展的命脉,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绿色产业,开辟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构建生态链式的新源绿色经济社会新格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重点抓好800万亩草原、20万亩湿地、10万亩野果林、3万亩野杏林的保护性开发,以及巩乃斯河流域100平方公里生态治理工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大对污染事件的查处力度,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农家肥。大力推动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等农村新型能源利用工程,启动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加强污染处理,主要污染源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削减20%,其中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要实现达标排放。全面改造农村厕所,村村建立标准化厕所。城镇居民提倡垃圾分类装袋处理,规范垃圾分类箱。2010年,完成城镇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大城镇绿地和生态农庄建设,积极营造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民主与法制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德”、“三观”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广泛开展以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市民、十星级文明户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10年,实现全县50%的村队建成生态文明村(推广沼气),建成20-50个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繁荣的绿色小康村。建成城镇标准化(水冲式)厕所50余座;建成1-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力争在2006年建成国家级卫生红旗县城;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增强广大军民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巩固双拥模范县的荣誉称号。要确保退役士兵不跨年度安置,随军家属安置就业率达到90%以上;努力抓好科技协军、军地共育人才和科技练兵服务三大体系,开展好军地双拥共建活动,继续开展中小学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完善民主与法制

1、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继续按照“四五”普法的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五五”普法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努力实现由提高干部群众民主法律意识向提高民主法律素质转变;实现由注重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法治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坚持依法行政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效能;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管制约,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自觉接受权力机关、政协及新闻舆论监督,加强政府系统的内部监督,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3、健全基层民主

继续健全基层民主,使基层自治组织切实发挥作用。坚持并依法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现并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不断健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机制。使基层法制更加完善,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干部群众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规范法律服务市场

对所有职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培训,同时完善公示制度、诚信档案记录查询制度、惩戒制度和执业保险制度。对现有法律服务机构的业务辖区和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城镇法律服务市场主体以律师为主,基层法律服务所从诉讼领域渐渐淡出,逐步转向公益性社会服务,发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满足群众对优质廉价法律服务的需求。依法取缔违法设立的法律服务机构和超越工商核定业务范围从事法律服务的机构,整顿社会团体成立的各类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机构。同时,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精力将转移到宏观管理和调控上来,发挥法律援助中心作用,将法律援助作为解决群众打官司的“民心工程”。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继续坚持打击与防范并重的方针,以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措施,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建立“打、防、控、监、管”一体化的治安防范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感,建设“平安新源”。根据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地开展社会综合治理的重点,对突出的治安问题要组织开展专项斗争,依法打击铲除邪恶势力,扫除黄赌毒,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以社居委为主的社会治安体系,提高社会整体防范水平。采取教育、管理、优化环境等多种形式,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完善调解、处理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意识和能力,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努力建设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复合、气质互补的基层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健全基层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和群众民主监督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领导机构要充实优秀人才,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到2010年,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领导班子内要达到专业互补、结构合理。领导班子成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特别要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管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配工作。到2010年,各级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都应占有一定比例,对熟悉经济、政法等方面的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要给予重点培养和关注,并增强培养的针对性。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经济管理的各类人才,为新源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为重点,结合基层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优化,党务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到2010年,形成相对稳定、建设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提高党组织活动实效,提高党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各级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改善乡、村办公条件。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党员成为先进模范。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着力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到2010年,35岁以下青年党员达到全县党员总数的35%以上,妇女党员达到全县党员总数的3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达到全县党员总数的40%以上,农牧民党员占农牧民总数的2.8%以上。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