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工作信息>>规划计划 >>正文

新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索引号: 010351840/2023-01352
  •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 发布日期: 2023-12-12
  • 发文机关:
  • 文号:

第一章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外部环境分析

“十时期(2016-2020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新源科学发展的关键期。科学编制、有效实施新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实现新源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及县委系列会议精神,积极应对严峻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和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五年来,新源县生产总值从50.52亿元增长到82.41亿元(期末为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从30.3:47.2:22.5调整为35.8:33.3:30.9。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5.3亿元增长到29.47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3.84亿元增长到27.45亿元,年均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1.38亿元增长到25.49亿元,年均增长1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92亿元增长到5.04亿元,年均增长1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52亿元增长到35亿元,年均增长1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7030元增长到12705元,年均增长12.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1300元增长到21128元,年均增长13.33%。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种植业持续调优、调特、调强,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粮食作物年播种80万亩,总产50万吨左右;油料作物面积5万亩,总产1万吨;特色农作物面积突破10万亩,“东药、中菜、西林果”特色种植格局基本形成。畜牧产业化进程加快,集约化养殖模式得以推行,新建提升养殖小区25牲畜存栏头数保持在100万头以上。积极实施伊犁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植树造林6.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建立,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创国家级农业名牌产品2个,自治区级农业名牌产品7个。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工业发展稳步推进。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伊犁钢铁和首钢伊犁钢铁为代表的钢铁产业集群,钢铁产能达180万吨,产量150万吨;新兴产业加速培育,以首冶鼎立为代表的钢铁下游产业和新型建材产业进一步壮大,免烧砖、水泥等新型建材产能不断增加,免烧砖产能达3.12亿块、粉磨水泥产能达1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伊品酪、康寿食品、福润德等企业带动下,乳品加工、粮食加工、肉食加工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园区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一批事关新源长远发展的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为新源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以创建“世界级旅游精品”为目标,旅游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全县景区游客接待量从59.19万人次增加到285.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34亿元增加到8.4亿元。“那拉提”品牌不断丰富,那拉提哈萨克大营、芳香那拉提旅游商业综合体、国际赛马场、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酒文化一条街、那拉提SSSS级滑雪场等一批“大那拉提”旅游项目相继建成使用,两季游逐渐向四季游拓展。哈萨克文化产品推陈出新,旅游品位快速提升,旅游内涵不断丰富,“那拉提”旅游品牌全面打响现代服务业活显现金融通信、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服务业健康发展,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期间,新源县实施了一批重大的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07亿元。全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那拉提机场实现了四季通航,墩巴扎-那拉提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实施了铁新公路、阿热勒托别镇至那拉提镇等重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全县新增县乡道路716.6公里,乡镇通油率达到100%;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型灌区、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使用,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18万亩、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16.56人;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西新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发展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改造同步实施,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解决了1927无电户用电问题,完成了13000户天然气入户工程。小城镇建设亮点纷呈,撤县设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喀拉布拉、阿勒玛勒成功撤乡设镇。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开展了矿山、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人居环境建设,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生态乡、村和绿色社区、学校、家庭;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全县COD和氨氮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实际排放强度分别为2.35kg/万元、0.55kg/万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在全州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6.25亿元,“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4.6万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趋完善,医疗救治条件明显改善,中医院和120急救中心建成使用,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11所,村卫生室29所。社会保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共计9.8万人次,基金征缴5.7亿元。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72691人。截至2015年底,农牧民新农合参合率达99.8%。城乡低保应保尽保4220户16828名低收入人口越过当年贫困线。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981个,实现24147人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累计完成牧民定居1790户,安居富民22265户,公租房3245套,棚户区改造3100户。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功获批自治区药品安全示范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了既定的人口控制发展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保持了自治区文明县荣誉称号。气象、人防、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其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访惠聚”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广大领导干部引领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加强。城乡统筹大党建格局不断完善,基层阵地建设焕然一新,投入6000余万元,新(扩)建村级活动场所59个,新建干部周转房736套,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党员人数达10686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到419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两个责任”有效落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意识不断增强,履职尽责能力明显提升。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群团组织、老干部作用更好发挥,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

第二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

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地缘经济和政治关系深入调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经济呈现缓慢曲折复苏的疲软态势中。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央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从疆内看,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四化同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推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基础设施投资、互联互通、能源战略合作备受推崇,正在迎来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州直看,伊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前沿,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拥有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和都拉塔口岸、木札尔特口岸这3个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享受国家多重政策支持。

从本县看,新源作为伊犁州直东部经济增长极,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以酒、糖、酪为支撑的传统产业群,以畜牧、钢铁、旅游为骨干的优势产业群,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兴产业群。加之特色资源丰富,地缘优势明显,与新时期新要素结合条件成熟,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主要优势:

——区位优势:新源县距伊宁市196公里,距乌鲁木齐市495公里,是沟通南北疆与伊犁河谷、新疆与中亚的交通要道。国道218线和省道316线东西横贯全境、国道217线南北穿境而过,那拉提机场方便快捷,有利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资源优势:新源丰富的资源储量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一是水资源丰富。新源县年降水量在270—880mm之间,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县有大小河流24条,总径流量25.09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98.12万千瓦,电能蕴藏量48.12万千瓦。二是矿产资源丰富。新源县已探明的极具开采价值的矿种有铁、煤、金、铜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铁矿储量达2亿吨。三是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欧亚四大河谷草甸草原之一的那拉提草原;拥有原始野生苹果林10万亩,野杏林8万亩,野生芦苇资源20余万亩,药用价值极高的雪莲、贝母、甘草、枸杞等名贵中药材100多种。

——产业优势:一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引进和培育了新姿源、福润德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了一批牲畜规模养殖小区、孕马养殖基地、肉牛养殖育肥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了全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了二产带一产的发展格局。二是钢铁产业对工业支撑作用明显。2015年,全县钢铁产能180万吨,占县属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三是“那拉提”品牌作用凸显。2012年,那拉提自然风景区被评为5A级风景名胜区,为新源哈萨克特色文化、手工艺品展示提供了平台。

阶段定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针。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硬环境得到重大改善的加速期。墩麻扎至那拉提一级公路已开工建设,伊宁—巴仑台过境铁路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十三五”期间将相继建成和开工,交通瓶颈将逐步缓解;工业园区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服务业配套发展,园区集聚作用更加明显。

——骨干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期。钢铁、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生态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服务六大产业群已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这六大产业群将加速发展、做大做强。钢铁产能将由当前的18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草地、林地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加之那拉提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日趋提升,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十三五”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综合分析县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特点,我县“十三五”期间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的风险考验。

机遇:

——政策机遇。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并将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实施“一带”的过程中,国家将采取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新疆发展,并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市场机遇。随着东南沿海优化开发区域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一轮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将加速。新源具有环境优美、资源独特的优势,加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成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理想区域。

——环境机遇。一大批扬州援建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新源发展要素和环境明显向好。同时,新源县工业园区于2014年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必将成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挑战

——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突出。由于增长方式粗放、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新源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越来越受资源环境的制约。

——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复杂。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少数干部群众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将着眼点和着力点落实到总目标上来。

——市场主体培育扶持严重不足。工业经济结构多以资源开发和农产品的粗加工为主,高、精、尖的产品少,缺乏领先市场的产品,存在着产品层次低、技术档次低、质量效益低、市场主体弱等问题,整体竞争力不强。

——提高农牧民收入压力较大。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就业渠道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二章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奋斗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基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自治州“一圈两带金三角”新格局,努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目的地、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钢铁)产业示范基地、南北疆重要综合交通和物流次枢纽、伊犁河谷城市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着力打造“六大板块”,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建成“幸福、美丽、生态、和谐”新源,确保与全州、全疆、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解决产能过剩和“一业独大”的问题,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体系,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转变。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和“四化”同步,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三是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改革和发展成果由全县3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共享,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发展要素升级,推动发展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六是坚持依法治县。把法制建设和社会公正、社会诚信、社会秩序作为重点,注重用法制手段、法治思维来推进、引领和规范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高执法水平,加快依法治县步伐,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法治环境。

第三节总体思路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持就业第一、教育优先,坚持理念引领、问题引领、实践引领,大力实施“新源公园”、科教兴县、优势资源转换三大战略,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消瓶颈、防风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稳增长、惠民生,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新突破,打造东部增长极、世界级旅游精品、河谷副中心城市,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四节发展目标

按照确保2020年与全疆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46.54亿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35.05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工业增加值19.54亿元,年均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亿元,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41亿元,年均增长8%。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8:40.2:35,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商贸物流、观光旅游和文化产业等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3-5%以上。新型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所缓解,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达到新水平,耕地保有量达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两个可持续建设走在全疆前列。

——社会保障力度明显加大: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新增就业19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达到新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上升。“十三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和谐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切实保障。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第五节空间布局

主体功能区划分

“十三五”期间,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优化空间布局、凸显生态主题为核心,合理布局功能区域,全力构建分工合理、协作有效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县城和各乡镇现有集镇建成区。以现有城区及集镇建成区为中心,以设施共享为基础,加快资源整合和功能配套,加强综合服务、园区工业、科教文体、生活居住等功能区建设,构筑现代化的城镇区域,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以及各乡镇工业集中区等新的产业用地储备区,是驱动新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应优先利用低效、闲置和废弃建设用地,培育壮大战略产业,承接先进产业、技术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建设新型城区。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业区域、生态旅游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和生态敏感区。农业区域和生态旅游区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强化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和生态敏感区,以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为主,严格控制区域开发强度。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那拉提南部的“恰普河高山草地保护区”和县域中南部的“那孜—确鹿特草地自然保护区”以及那拉提森林公园、水土涵养区、文化遗址保护区及延伸区域。围绕生态涵养和环境保护,依据不同分区定位,逐步转出人口,减少人类活动影响,禁止开发建设。

空间开发布局

以新源县自然地理环境、城镇发展条件及区位条件为基础,全域形成“一个中心,二带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个中心”:指远景城市框架及产业组团。远景城市框架包括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则克台工业集中区;产业组团主要包括铁木里克铁路物流枢纽组团、航空物流集散区、肖尔布拉克镇酿酒及食品轻工组团(含塔勒德镇)。重点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强化中心城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心城区对全县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把则克台工业集中区发展成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钢铁)产业示范基地。

“二带”:指国道218线发展带和省道316线发展带,中心城区处在两条发展带的交汇点。两条城镇发展带是新源县未来城镇化最集中区域,也是产业发展集中区。

“三区”指中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则克台镇、71团、别斯托别乡、阿勒玛勒镇、吐尔根乡,主要为城市型产业区、工业发展及扩展区、农牧产品科研基地建设区,配套发展综合商贸物流等新型产业类型。

——东部经济区:以那拉提镇为核心,主要包括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围绕那拉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康养产业及相关产业链,打造国际度假旅游集散地,辐射带动唐布拉、库尔德宁和巴音布鲁克等周边景区。同时,提升现有农牧业精品化、产业化发展,研究和提升农牧业发展转变方式,切实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该区域的生态资源。

——西部经济区:以喀拉布拉镇为核心,包括72团、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巩乃斯种羊场等区域。主要发展新兴能源产业、酿酒制造业、农副产品仓储流通业、畜牧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行业。同时,依托靠近恰普其海水电站能源优势,发展相关绿色产业。

第三章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坚持战略转型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新源县工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大力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实现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3亿元,年均增长21%;争取引进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月级”企业1家、产值2000万元“星级”企业8家以上。

第一节加快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以打造“新疆重要的钢铁产业链延伸产品制造基地”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大力研发钢铁下游产品,全面提升钢铁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到2020年钢铁产能达到300万吨。

加快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伊犁钢铁和首钢伊犁钢铁两大钢铁企业技改升级和产能置换,加快完成伊犁钢铁200万吨/年综合技术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和首钢伊犁钢铁100万吨/年技改扩建项目建设。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两大钢铁企业与疆内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着力调整钢铁产品供给侧结构,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市场有效供给。

强化产业配套。根据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县域内中下游企业需求,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北山铁矿区域整合,着力解决矿山企业“小散乱”及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大力发展上下游钢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实现产品增值,提高产品盈利能力。重点发展以中宽带、型钢、涂镀、焊管、线材制品、耐磨钢球等为主的材料型深加工,机械加工、铸造、钢结构、非标准件为主的产品型深加工,以钢渣微粉、高炉废渣为主的废物再利用型深加工。强化产业配套,完善鑫疆物流园钢材配送中心服务功能

第二节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出路,努力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发展、加工能力向规模化发展、加工产品向方便化发展、产供销向一体化发展、质量控制向标准化发展和资源利用向高效化发展,鼓励伊力特、肖尔布拉克酒业、中粮屯新糖业为龙头的酿酒、制糖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新建的康寿食品、福润德肉类加工、金满疆肥业、太碧食品等企业投产达效,拓展和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有机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实现县属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

酿酒业。依托伊力特和肖尔布拉克两大白酒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打造“新疆白酒第一县”品牌。以西域酒文化博物馆、肖尔布拉克酒街为载体,融入地方特色,将白酒产业与工业旅游相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西域酒乡文化,进而提高新源白酒产品知名度。加快肖尔布拉克酒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丰富酒产品种类,推广酱香酒,研发保健“药酒”,提升企业竞争力。

制糖业。对现有糖料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重点发展精炼糖产品,逐步深入开发生物发酵、营养食品、医药化工等系列副产品,延伸制糖产业链;加快制糖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改进颗粒粕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推广丰产性能好、抗病、高糖型的单粒种及膜下滴灌、配方施肥等种植技术,使全县甜菜平均亩产达到4.5吨以上;进一步提高甜菜机械化采收率,降低甜菜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到“十三五”末,糖厂榨区甜菜种植面积保证在10万亩,年产白糖5.5万吨。

乳制品加工业。依托伊品酪蛋白、牛牛乳业,重点发展奶酪、干酪素、酪朊酸钠、奶粉、乳饮料等高科技产品,打造1-2个知名品牌。加大企业技改力度,调整现有产品结构,不断拓展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到“十三五”末达到年产高档奶酪500吨、干酪素2000吨、酪朊酸钠800吨、乳清蛋白粉1500吨、奶粉9750吨、乳饮料5000吨、奶油500吨、搅拌型酸奶2000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标准化养殖模式,系统运作养殖基地,保证县域乳制品企业原料供应,促进饲养、加工、销售、出口产业链的形成,增强市场竞争力。

肉制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天然草场优势,发展绿色有机畜产品。对本地牛羊活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稳定、优质牛羊肉食加工产业链。打通中高端市场销售渠道,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屠宰加工—合作企业市场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实现牛羊产业化快速发展。以福润德为龙头,发展牛羊等畜禽屠宰分割及熟肉制品加工业,到“十三五”末,年屠宰分割牛羊肉6200吨,加工熟食2000吨。

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和拓展县域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济康、早上、花岛等蜂业公司,推行蜜蜂标准化养殖,开发蜂业科普、旅游及保健。到“十三五”末,全县蜂蜜产量达到1800吨,花粉产量20吨,蜂胶产量8吨,蜂王浆产量15吨,蜂业产值1.2亿元;依托康寿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小麦胚芽精油、特色餐饮粉等优质小麦精深加工产品;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水稻、留兰香、香紫苏、树莓、中药材等特色植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通过基地建设、品牌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大力宣传新源优势特色农产品,使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助力。

第三节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突出技术成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生物制药产业。以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力推进结合雌激素原料药美国FDA认证,争取在欧美市场取得突破。继续加大对马血清、马肉、马奶的技术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新产品,打造新源马产业链。依托伊犁福润德公司牛羊屠宰能力,开发利用牛羊的骨、血、脏器等副产品进行生物制药,加工制造维生素B12、叶酸、新型抗癌剂、多核苷酸、肝素纳、肝红素、血清等产品。加强草原毒害草的研究,尽快将毒害草转化为绿色生态农药产品。结合野果林病虫害的防治,开发和推广新型抗病虫药物。争取经过5年的发展,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9亿元,出口2000万美元。

新型建材产业。依托钢铁原材料优势,引进和培育新型建材企业,实施一批线材、特种建筑模板等涉钢新型建材产品生产项目;充分利用钢铁产业的炉渣、钢渣、水淬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积极发展化学建材(高档塑料管材、普通塑料管件、PVC塑料窗、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建筑涂料、建筑密封材料、隔热保温材料、建筑胶粘剂、混凝土外加剂、新型耐火材料)、土工合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大力发展墙板、砌块、保温材料、石材、涂料等产品,重点培育金石实业、兴钢环保、中北金玉等潜力型企业,加强出口竞争市场培育。到“十三五”末,争取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8000万元。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以首冶鼎立公司为龙头,提升装备水平,促进机械加工、钢铸件、钢结构加工等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吸引面向钢铁企业、矿山企业、煤化工企业等具备零部件加工能力的企业落地,形成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争取引进成套设备制造企业和工程机械企业落户我县,发展面向全疆、辐射中亚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努力建成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到2020年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亿元。

第四节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

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目标,加快推进铁矿资源整合和金矿、多金属矿规模性开发。

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对阿吾拉勒山众多铁铜多金属矿区的采矿权和探矿权实施矿产资源整合,整合每个整合区设置1个投资主体,将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合二为一。按照规模化开采,集中整装勘探的方案,进一步探明可靠的资源储量,重新进行矿山规划和设计,扩大生产规模,达到整合后矿山最小开采规模60万吨/年,通过整合优化矿山总体布局、资源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促进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保障钢铁生产原料供应。通过对铁矿的整合开发,使矿山开采量由目前的150万吨达到2020年的300万吨,实现产值3.9亿元;铁精粉产量由目前的年产80万吨增加到220万吨,实现产值10.3亿元。

启动金矿及多金属矿开采。开发远景资源超过百吨,探明金金属量86.7吨,共、伴生铜矿石量8万吨,资源量价值超300亿元的特大型卡特巴阿苏金铜多金属矿。

第五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的思路,把新源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钢铁)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民生工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中小微企业示范基地。着力发展钢铁(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7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落户企业达到7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家,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

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一是以全力打造“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钢铁)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强化产业链的有效链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两大钢铁企业错位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度,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精、深方向发展。二是以钢铁业为依托,大力拓展钢产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废渣、灰(泥)等固体废弃物和副产品工业化,形成冶金辅料、耐火材料、建筑材料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鼓励鑫疆水泥、润发环保建材、兴钢环保建材、博广热能等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逐步提高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以打造“自治区级中小微企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自治区级民生工业示范基地创建步伐,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现有纺织服装、民族刺绣、民族食品加工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园区。力争到“十三五”末,打造一个产值超亿元的中小微企业示范基地。

增强园区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道路10公里、给排水管网28公里、供暖管网11公里及换热站3座、供电线路10公里、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展会等,大力宣传新源、宣传园区,推介项目、推介政策,提升园区招商竞争力和项目吸引力。三是强化服务能力。实行新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开工项目“包干责任制”,投产项目“定期调度制”,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创新服务内容,对入园区企业发放“服务联系卡”,实现“一企一档”。根据用工需求,不定期举办岗位用工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招贤引智服务。

第四章

着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

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精品农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加快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体系。

第一节加快农牧业“八化进程”

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城乡协调发展和富美乡村建设的明显提高。

农田水利设施化。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十三五末,努力实现三条红线的用水标准,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提高应对特枯年和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储备,提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农田灌溉防渗率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万亩

农机装备精良化。大力推广粮食机械和畜牧机械,积极推进设施农业、特色作物林果业农业机械的发展,引进推广先进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机械装备,加快实现农牧业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全县农机总动力稳定在35万千瓦以上,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具配套比达到1:2.9,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规范落实中央、自治区农机补贴资金,5年累计争取和落实农机具补贴资金5000万元以上,农机深松、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广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达5亿元,全力打造3个农机综合服务站,逐步构建起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精准化。以发展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为导向,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先进技术。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及林果良种覆盖率保持在100%牛、羊的良种率分别达到80%70%农业劳动力中农技人员比重达到8%以上。

农牧产品品牌化结合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规划,出台资金奖励、扶持办法,对企业注册商标、申报品牌、开展认证给予财政补贴,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农产品品牌,提高本县农产品的市场认同率和占有率。注重品牌资源整合提升,集中力量做大主导产业品牌、做强优势企业品牌、做响地理标志产品,争创更多知名品牌、著名商标。完成苹果、桃子、树莓等产品的有机认证,绿特牛肉等产品的绿色认证及县域内15-20项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

农业经营产业化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屯新糖业等传统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商品附加值。对小微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支持,鼓励其做大做强,帮助5家规模以上涉农企业申报自治州、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建1-2个功能完备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培育2-3家农副产品经营企业,通过建设直销店、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放心蔬菜进社区等形式,形成稳定畅通的销售网络。加快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十三五末,全县农村经营组织达到150家左右

农业生产标准化。把农业生产标准化作为精品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的基础工程,争取到2020年标准化农田比重达60%以上;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比重达60%;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95%以上;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比重达70%

农业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为依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提高为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60%以上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或服务,80%以上农户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业投入、风险保障体系和机制更加完善,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残膜回收等领域购买社会化服务。

农业生态良性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绿化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牧育草、湿地保护、小流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主要抓手,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争到2020年农膜、肥料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50%

第二节发展高效种植业

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种植业整体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末,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100万亩,粮食作物控制在70万亩以内(小麦35万亩,玉米25万亩,水稻5万亩,其它5万亩),商品率达到70%以上;推广小麦高产集成化技术,到2020年,亩产500公斤高产技术攻关田达到8万亩,亩产450公斤小麦高产示范片达到20万亩,全县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小麦亩产435公斤,玉米1000公斤);鼓励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提高粮食作物的测土配方率、病虫害防控率和粮食单产,达到“压缩面积、增加总产”的目的。

调优调强种植业结构。一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乡镇发展中草药、芳香植物及野生经济植物,中部乡镇发展设施农业、蜂业、粮油,西部乡镇发展林果、水稻等特色产业。到“十三五”末,以芍药、藁本、贝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达到3万亩,以留兰香、香紫苏、薄荷为主的芳香植物达到1.5万亩,以树莓、黄果山楂、黑加仑、黑枸杞为主的野生植物达到1万亩;二是巩固提升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单纯的大棚生产初级产品向全产业链经营体系转型升级,到2020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0亩,总产量1.5万吨,每亩纯收入实现1.5万元;三是抓好制种基地建设。扶持以元利恒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做好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四是扶持与鼓励小杂粮、特种小麦的种植。以“荞麦、塔尔米、绿豆”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强筋、弱筋”为主的特种小麦发展到1万亩;五是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沿国省道布局建设农业观光园、采摘园、植物园及野生资源科普基地,到2020年,争取打造5-10个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申报和创建3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那拉提镇特色观光园、新源镇休闲采摘园、坎苏乡特色农业观光园),创建5个自治区休闲农业示范点(喀拉布拉镇果园、肖尔布拉克镇湿地公园、别斯托别乡采摘园、野果林改良场植物园、坎苏乡中药材种植园),创建2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肖尔布拉克镇新村、那拉提镇阿拉善村);六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向“一事一品”转变,打造5-8个专业乡镇(场)。

促进土地经营多样化。在完成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适当、合理、合法的促进土地多样化经营。通过项目支持、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以喀拉布拉镇果都生态种养殖合作社、肖尔布拉克镇绿丰水稻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创办基地,以订单方式与加工企业签订种养殖生产供货合同,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集中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应,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稳定产销关系,提高土地产出。到2020年,全县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农场主、庄园主、种养殖大户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达到1500人,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100%。

提升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2020年,农产品生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0万亩,并针对全县土壤种类的养分进行测试和地力评价,制定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加快推广应用压绿肥、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技术模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高;加大农作物高产集成化技术的推广力度,累计推广粮油高产栽培技术3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现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0%。

第三节发展特色林果业

紧紧围绕“生态新源”这一主题,突出“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两个重点。“十三五”期间完成造林面积10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16%。

不断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三北防护林、百万亩生态林、生态修复、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逐步形成以西部喀拉布拉镇为中心的苹果、桃基地,以中部新源镇、别斯托别乡为中心的核桃基地,以东部那拉提镇为中心的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基地。“十三五”期间,完成用材林3.5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经济林1万亩。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十三五”期间结合人工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封山育林项目,重点推进塔勒德镇方圆3公里的光肩星天牛除治和野果林改良场、阿勒玛勒镇区域内的3万亩野生果林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推广以营林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防治技术,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力争使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积极推进野杏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苹果林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期工作,29.64万亩公益林进行保护和管理。

加快推进林果产业化建设。“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打造“五千元田”1万亩,建立优质、高效、精品果园10个,标准示范果园15个,提高特色林果基地集约化建设水平。把特色旅游、造林绿化和特色林果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及喀拉布拉镇等乡镇扶持建立旅游、观光、休闲及采摘为一体的林果化产业基地,推广林粮、林草、林禽、林药等多种间作形式的林农复合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快林果经济合作组织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协会组织内联基地、外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科技兴林的支撑作用。着力培育大型果品加工和物流龙头企业,提升贮藏保鲜、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抓好有机食品、无公害果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到2020年,林果基地无公害面积达到2.5万亩,果品出口基地备案面积达到1.2万亩,林果有机食品认证面积5000亩,果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切实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公路绿化为中心,以乡村道路绿化为补充,以村庄绿化为“点”,路渠绿化为“线”,农田林网建设为“带”,全面完成绿色通道工程170公里,总面积1500亩。其中,一级公路绿化100公里,面积500亩;国道绿化30公里,面积400亩;省道绿化40公里,面积600亩,切实筑牢城镇外围绿色生态屏障,构成点、线、带、面一体化,功能互补的林业发展格局。

第四节发展现代畜牧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着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中介组织,全面提高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争到2020年,全县牲畜存栏达到108.08万头其中牛存栏28.49万头,羊存栏67.5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27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4.51万吨,禽蛋总产量1.21万吨。畜牧业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良种畜比例由65%提高到76%规模化养殖比例15%提高到30%,牧民定居率达到98%以上。

加强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实施畜禽良种引进和繁育体系建设,每年购进冻精6.5万剂,引进种公畜500头(只),新增或引进良种生产母畜3000头(只)以上;二是建设和完善一批种畜(禽)场、良种繁育场,提高良种畜培育能力。到2020年,种牛繁育场达到3个,良种羊繁育场达到8个,种猪繁育场达到2个,种禽繁育场达到2个;三是加快以多胎肉羊为主的肉羊良种繁育步伐,重点支持农区多胎肉羊与当地种公羊的杂交利用,到2020年发展杂交多胎羊10万只以上;四是配套完善牲畜品种改良冷链基础设施,每年修建固定冷配站5个、流动式冷配站10个,液氮、冻精存储设备50套。

加大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行肉羊、肉牛、奶牛、孕马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模式,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全面推动标准化进程。到2020年,新建及改造提升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0个(其中阿热勒托别镇3个,阿勒玛勒镇2个,则克台镇1个、别斯托别乡1个、塔勒德镇1个,肖尔布拉克镇1个,喀拉布拉镇1个)、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个(那拉提镇1个、坎苏乡1个、阿热勒托别镇2个、阿勒玛勒镇2个、吐尔根乡2个、则克台镇2个、别斯托别乡2个、新源镇2个、塔勒德镇2个、肖尔布拉克镇2个、喀拉布拉镇2个)、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个(那拉提镇1个、阿热勒托别镇2个、台勒哈拉牧场1个、吐尔根乡3个、别斯托别乡3个、塔勒德镇5个、肖尔布拉克镇3个、喀拉布拉镇2个)。通过引导、扶持,在农区推广“四季舍饲”或“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现代家庭牧场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发展示范家庭牧场30个。依托新姿源生物制药建设5个良种马养殖基地(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吐尔根乡、阿勒玛勒镇和别斯托别乡);结合龙头企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养殖区,构建企业与基地同步发展的格局,促进优势特色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绿色有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抓好新疆褐牛、哈萨克羊、伊犁马等特色养殖。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一是加强基层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在2个国营牧场建设兽医站,完善13个乡镇(场)畜牧兽医站动物疫情监测、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疫苗冷藏设施,建立77个村级防疫室及报检点、1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1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库、3座动物检疫监测站、3个县级隔离场、11个乡镇隔离场所;二是健全动物疫病和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畜禽养殖落地监管及检疫申报制度,建立引种、饲料、兽药经营准入制度和完善动物防疫工作制度,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三是完善各乡镇屠宰点建设,保障肉食品卫生安全。“十三五”期间,11个乡镇全面实现定点屠宰;四是加强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动物无害化处理收集站10座。启动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等疫病的净化工作,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养殖。立足新源自然资源优势,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强渔政管理,倡导生态渔业,科学安排水域开发养殖功能,大力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自然野生鱼类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巩乃斯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大在四零泉、坎苏沟、吐尔根沟、则克台堰塞湖、芦苇湿地等地的增殖放养数量。实施科技兴渔,加大冷水鱼养殖及特色经济鱼类产业化建设力度,培养渔业养殖龙头企业和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十三五”末,将现有的11户专业水产品养殖户全部发展成规模化以上养殖场所,养殖面积从现有645.5亩发展到1000亩以上,产量从现有的456吨发展到800吨以上,建立渔业科学养殖标准化示范点5个,渔业养殖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

第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旅游业

以旅游业为引擎,加快带动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餐饮业等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县域旅游新格局,早日实现“世界级旅游精品”目标,发挥好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高效带动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积极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主题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以精品服务为保障,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内涵,坚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原则,高水平建设那拉提景区,进一步提升“那拉提”品牌,打造伊犁河谷“世界级旅游精品”龙头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目的地。2020年,再建成1AAAA级景区(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SSSSS级滑雪场2AAA级景区(杏花源景区萨哈原生态风景区)。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50万人次,旅游收入25.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25%,实现旅游业直接就业2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8万人以上

构建“大那拉提”旅游格局。打造新源旅游一条主轴、一个龙头、一条自驾线路、两大名镇、三大板块、四个支撑景区(点)、五大旅游新业态的“大那拉提”旅游新格局。

——一条主轴:以218国道为主轴,316省道为辅线,利用道路串点带片,连通县域内的各个景区(点),形成一条大的游览游憩环线,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游览体验,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游览主轴。

——一个龙头:以那拉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实施旅游精品建设和品牌带动战略,到2020年,形成年接待游客100万人的旅游景区。

——一条自驾线路:整合白沟滨河休闲度假旅游区沿线旅游资源,提升道路沿途景观,将那拉提—白沟—萨哈(库尔德宁)打造成为全国最美自驾旅游线路。

——两大名镇:依托肖尔布拉克镇酒文化一条街、伊力特、肖尔布拉克酒业等企业,挖掘酒文化资源,打造集酒文化特色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肖尔布拉克酒文化新型旅游名镇;以AAAAA级的那拉提草原为依托,整合景区外围资源,开展镇区风貌改造,打造成集民俗风情体验、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那拉提西域风情旅游名镇。

——三大板块:西部湿地酒乡、中部旅游集散、东部草原风情的三大旅游板块,形成相互呼应,互联互通的格局,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向东西辐射的三个旅游产品的组团和集群。

——四个支撑景区(点):到2020年完成萨哈(库尔德宁)、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白沟滨河休闲度假旅游区、杏花源的A级景区(点)创建,形成以那拉提景区为核心、以四个景区(点)为支撑的新源旅游构架。

——五大旅游新业态:打造新源自驾旅游、低空飞行、徒步探险、温泉养生和冰雪竞技的五大旅游新业态。

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以高星级酒店建设为重点,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打造五星级2家(联诚生态大酒店、那拉提会议度假酒店),四星级酒店45家旅行社。充分挖掘哈萨克特色美食资源,鼓励农牧民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家庭茶吧等多层次、多类型的餐饮服务体系,到2020年星级农(牧)家乐达到150家。以旅游集散基地为节点,延伸对外交通网络,提高那拉提支线机场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和机场接待能力,实现旅游交通便捷舒适建立旅游服务中心、游客集散基地、旅游纪念品展销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和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推动建设那拉提湿地公园、杏花源风景区、萨哈风景区、白沟滨河休闲度假旅游区、云端自驾体验区、盘龙古道、城西新区民族风情商业一条街、县城旅游综合服务集散基地、智慧景区33个重点旅游项目;培育打造2个特色乡镇,创建2个旅游特色村。

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主体,促进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重点扶持中汇公司、那拉提旅投公司和大西部、明申等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业。采取PPP、专项建设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促进社会资本向旅游产业转移,建立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广泛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和相关产业投资旅游业。

强化旅游宣传促销。以节庆活动为载体,依托那拉提草原文化旅游节,重点举办冰雪旅游、国际赛马、汽车越野、山花摄影等高水平的特色旅游活动,扩大新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互联网+旅游作用,全方位宣传和推广高山草甸生态旅游和哈萨克民俗文化游,积极参加旅游展销会、旅游推介会,大力推进自驾游、淡季游、文化游。“十三五”期间,每年组织参加旅游博览会5场次,举办旅游推介会4次,组织节庆赛事活动20项,邀请旅游达人、摄影名家、媒体记者人数100人次以上。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依据“一个中心、二个区域、三个通道”的总体空间布局(一个中心即以县城—则克台为中心的新源商贸物流中心;二个区域即那拉提、喀拉布拉二大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区域;三个商贸通道即面向南疆的商贸通道、面向乌鲁木齐的商贸通道、西出国门的中哈吉通道)。按照“科学定位、高端规划、有序开发、分步实施”的思路,规划和建设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商贸基础设施,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以县城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喀拉布拉镇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阿热勒托别镇牛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初步建成包括县城、乡镇二个层级的批发市场体系。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形成畅通的农产品批发供销渠道。

拓展零售商品市场体系。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丰富业态、方便生活为主线,大力推进零售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达到40.2亿元。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大型商场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

发展住宿餐饮服务业。不断推进我县餐饮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县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8.57亿元,年均增加10%;重点扶持10家住宿餐饮限额以上企业,其中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通过实施新疆特色餐饮品牌工程,发展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美食街区3个;力争50%以上从业人员取得职业资格,60%限额以上的企业达到“绿色餐饮”和“星级美食名店”标准。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加快金融业发展和打造河谷金融高地这一核心,全面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一是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范围。积极引进全国性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尽早实现县农村信用社向地方商业银行转型;依托邮政网络,将邮储银行全面转型为商业银行;强化村镇银行对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证券机构1家,增设小额贷款公司1-2家;二是提高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科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三农”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积极鼓励消费信贷,拉动经济发展。在完善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探索并推行农牧民大额贷款、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等贷款方式,满足农牧民的信贷需求。创新金融业务品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票据贴现”、“项目融资”和“订单贷款”等融资方式;三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加快乡(镇)ATM机和POS机等自助银行设备的普及力度,加快新兴电子支付结算方式在农牧区的推广应用;四是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覆盖面达到95%以上;五是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巨灾保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推进保险创新,调整保险产品结构。开发诸如“农业保险+贷款”、“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贷款”、“农业保险+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保险品种,更好地适应“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大力推进物流服务业。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增值率高、辐射面广、开放度高的综合流通体系。到2020年,初步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把新源建成南北疆主要综合交通和物流次枢纽。力争在全县建立以鑫疆物流商贸有限公司、金鼎商贸物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物流示范企业。

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加强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旅游服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

第六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开创城乡发展新局面

围绕撤县设市、建成伊犁河谷副中心城市和河谷城市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方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新城市管理,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生活社区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把我县建成“生态、宜居、旅游、民俗、文化、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两带三区”的主体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全面提升县城品质

充分利用新源独特的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重点突出生态特色和哈萨克文化特色,着力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完善综合配套功能,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管理,完善新源县城镇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乡镇规划,合理引导村、镇发展规模、速度、节奏和布局,严格按规划审批建设项目,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突出中心城区建设。按照“扩大规模、集约紧凑、增强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形象”的原则,围绕城区扩容提质,大力推进“东延、西扩、南控、北连”的城市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城西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提质改造,启动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完善道路、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质改造和绿化、亮化、美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墩麻扎—那拉提一级公路的建设,提高县城对外交通能力,增强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到2020年,城区全面形成“一带(卡普河两岸生态景观带)、三轴(青年街、光明路、铁新路)、四区(城北工业区、城西新区、旧城改造区、城市南部新区)”为主体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1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在我县城镇落户城镇化率不低于63%

提高城镇吸纳转移人口的承载力。有序推进县城和各建制镇建设,加快以水、电、气、路、廊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尤其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吸纳农民为企业工人。同时配套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城镇吸纳转移人口的承载力,发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的功能。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按照城乡统筹和产城融合发展,增强要素保障的总体思路,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工作机制。落实户籍改革制度,尊重广大农牧民的意愿,以实际居住进城落户的条件为基线,取消落户条件限制,放宽落户政策,鼓励广大农牧民本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完善农民市民化激励机制。全面实行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和质量;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同等条件接收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为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落实流入地属地化管理责任,为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子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比重,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政策衔接,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险在城乡之间顺畅转移接续;建立惠及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逐步增加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最终达到消除户口待遇差别的目标。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进城务工人员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积极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社会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城务工人员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社区及用人企业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节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撤乡建镇,有序引导农业剩余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努力形成交通充分对接、城乡生态共建、城乡环保同治的城乡一体发展、协调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向乡镇、村(组)延伸,重点实施城区和乡镇安全卫生饮水、道路配套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环卫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和园林绿化美化工程。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发展县城和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肖尔布拉克镇、喀拉布拉镇四个中心重点镇,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逐步辐射周边乡镇和中心村。到2020年,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5%,绿地率达到45%。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完善中心村-自然村布局体系,结合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两大民生工程,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进行规划建设。引导城郊村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偏远村向乡镇或中心村集中,有条件的小村并大村;对于洪灾、水灾、雪灾、泥石流及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域,按照“靠县、靠镇、靠乡、靠路”的原则,实施村庄合并。提高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构建融合型、嵌入式城乡生活体系。按照集中、集约、集居的原则,统筹规划,认真研究新源本地各民族生产生活特点,建成适合各民族杂居、混居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到2020年,县城所有住宅小区开发项目全部按照“嵌入式”生活体系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每个乡镇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或其他方式,建设一批融合型、嵌入式居住示范社区。

第四节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利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构建县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四横八纵”(四横:以G218线、Z788—Z789(空中草原)旅游环线、S316线、G218线墩那一级公路;八纵:种哈、则塔、G218线至肖镇七十二团至S316线、铁木里克至新源县至S316线、则克台至新源县城、吐阿公路、那拉提至空中草原,G217线)为主通道轴线的县域公路网主骨架布局“十三五”末,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公路客运量54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6820万人∕公里,年增长8.8%,货运量400万吨,货运周转量153200万吨∕公里,年增长7%。

----公路:一是建设G218线墩巴扎至那拉提一级公路,改建省道316线尼勒克种蜂场至则克台二级道路,提升省道316线则克台至龙口道路;二是提升种羊场至喀拉布拉、县城至72团等7条约80公里的重要农村公路;三是实施全县一般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重点是乡镇畅通和建制村通油工程,逐步消灭县乡公路中的“断头路”,抓好危桥改造、桥梁建设和重点扶贫公路及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行政村的公路通油工程建设。四是加快旅游资源道路建设。力争做好那拉提景区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推进那拉提景区-白沟-库尔德宁景区-昭苏旅游观光公路大环线的前期研究,争取早日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客运站点:积极争取新源县二级客运站点建设项目并组织实施,新建农村招呼站60个,到2020实现村村都有招呼站。

-----铁路:加快伊宁—巴伦台铁路、奎屯至霍尔果斯城际铁路(经新源的前期工作,全力推动那拉提—库尔德宁—喀拉峻—夏塔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

-----民航:实施那拉提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候机楼的改扩建和航运油料供应站建设,“十三五”末,旅客吞吐量从现有的10.8万人次/年增加到15万人次/年。

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防洪、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大型灌区、调节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一是重点推进包删可勒调节水库、吐尔根沟水库、塔勒德沟水库建设,提高库区下游灌区的灌溉保证率,解决农业灌溉季节性缺水问题,并兼顾防洪、灌溉和养殖;二是逐步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农村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7%,全面提升改造农村老旧输配水管网,逐步实现农村供水的自动化管理控制。加大水源地改造,加强水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农村水质检测体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个;三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工程,实施9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建高效节水面积15万亩;四是大幅度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完成23处河道共计137.2公里防洪堤建设、8座引水枢纽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加强对河流水系的沟通管理,提高乡镇和农村防洪避灾能力,改善水环境,完成巩乃斯河南岸下游段、大吉尔格朗河右岸、乌拉斯台沟、吐尔根沟二期、坎苏沟二期5条中小河流治理;提高城市防洪抗洪能力,完成卡普河段城市防洪工程;五是继续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实施卡普河灌区、跃进灌区、那拉提灌区、南岸灌区、阿热勒托别镇中心渠灌区等工程;六是实施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工程5项,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6平方公里。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源和电网布局,稳步扩大发电装机容量,完善电网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推进电网升级改造。新建220千伏变电站,落实新源220千伏变至伊钢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升工业园区的电能供应;新建110千伏木斯乡变35千伏配套送出工程、35千伏肖尔布拉克变电站改造工程和哈拉苏110千伏变1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等,提升供电质量。通过农网升级改造和城市电网等多种方式,优化变电站及配电网布点,改造现有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变电站及配电网,实施35千伏坎苏变电站改造、35千伏吐坎线线路改造和10千伏南库线线路改造工程,彻底更换高耗能和可靠性低的老、旧设备和线路。在满足新增负荷用电需要的同时,逐步消除电网输、供、配各环节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第五节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智慧新源”建设为目标,全方位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抓住国家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机遇,加快推广应用4G技术。通过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网络建设,改造升级机房基站,无线网络达到城区深度覆盖,农村广度覆盖,公路主干道、工业园区、景区等公共场所连续覆盖。积极推进光纤入户工程,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入户能力全覆盖。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互联互通改造。着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更高层次的“三网融合”。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深化应用和全面渗透,初步形成“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十三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100%,中小企业达到70%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应用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周期缩短,生产自动控制率提高,电子商务营销得到推广,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逐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力争培育2-3家自治区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普及电子政务应用。统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突破数据共享瓶颈,形成县级电子政务网络向基层延伸,部门之间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能力明显提高。电子政务支撑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救援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政府网站在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得到普及并富有成效。到“十三五”末,建成县级“网上政务大厅”,实现网上办公覆盖率100%,为民服务覆盖率90%,电子公文流转覆盖率100%,网上行政审批覆盖率90%,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使用率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

拓展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县域范围内各种电商资源,鼓励更多的商户参与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引进电商企业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乡镇电子商务中心普及率达到100%;电子商务村30%以上。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依托政府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地理、人口、档案、金融、税收、统计、国防动员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治安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国土与地理动态监测系统。

第七章

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有力保证。到“十三五”末,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2.5%。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研发。让企业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十三五”期间,引进并鼓励科技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对技术开发机构承担的科技开发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基础工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力。重点协助新姿源生物制药公司及新疆伊品酪蛋白公司申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

加大农业领域科技推广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林果、设施农业、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在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上实现重大突破,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加快新疆褐牛、多胎羊等牲畜的品种改良。到“十三五”末,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牧区劳动力科技培训率达到100%,引进新栽培技术12项,新品种35个,每年推广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在8个以上。“十三五”期间,重点做好伊犁国家植物园筹建工作,在野果林改良场建设一个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集种质资源保育、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同时,做好肖尔布拉克湿地公园建设运营工作,为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知识的普及提供教育基地。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十三”末,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使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5000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000人、农村实用人才4000人、其他类型人才4000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要求,着重抓好致富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到“十三五”末完成全民素质工程培训8万人次(其中农牧民6万人次、城镇青年2000人次、贫困人口2500人次、企业职工2500人次、妇女1万人次、党员干部3000人次)。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六个优先”(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到2020年,基本普及15年免费教育,实现城乡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实现教育强县目标。

巩固提高学生入学率。“十三五”末,幼儿园毛入园率达到85%,义务教育段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达99.5%,农牧区达98.8%;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为97.5%;17周岁人口中等教育完成率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达98%,农牧区达95%,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38%。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比例。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进程,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健全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到2020年高中学校达到容纳10000名学生规模。加快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建立校企合作、产教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机制,实施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年招生500人,在校生1500人,毕业生就业率80%以上的目标。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名校工程、名校长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专任教师继续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利用对口援助机遇,互邀对口单位管理干部、专家学者挂职支教200人次,援县志愿者支教、大学生实习支教300人。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755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书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用3-5年时间全面推进“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改善综合办学条件。全面推进《新源县2014—2018年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重点打造新城区绿色生态公园式中学城,实施32所农村幼儿园、17个教学点、44所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12个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和对口援助项目。推进民办教育稳步发展,重点支持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保证民办教育办学规模能在一个合理区间内运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营养餐改善计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到2020年,建设一所能容纳200人的特殊教育学校,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现代化,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各族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巩固完善卫生工作新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财政补偿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和人事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村医待遇。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联合体,到2020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全面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提高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农牧民实际补偿比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队伍,扎实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各类疫苗合格接种率≥90%,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新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接种率达100%,补种、补种率≥95%。加强妇幼保健服务机构等级医院创建工作,推进基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2020年,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确保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50/10万以下、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0‰以下

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强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治,建设完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传染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应对能力。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

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哈萨克医院、人民医院综合楼等建设项目。力争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医疗垃圾处理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卫生和人口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全县人口信息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农合社保信息系统,实现全县卫生和人口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强化学科带头人培养,注重医疗、护理、公共卫生服务、中医(民族医)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乡村两级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全面掌握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充分利用援疆资源,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到2020年,争取县级本科学历占从业人员30%以上,大专学历达到5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达到30%以上,乡级本科学历占从业人员15%以上,大专学历达到3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达到10%以上。

强化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加强医院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和平台建设,推进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加强重点技术准入管理和适宜新技术规范化培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废弃物管理,建立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和职业、放射、饮用水、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及消毒产品专项监督检查。

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实施好全面二孩政策的衔接和落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健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现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全覆盖,加大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帮助独生子女家庭应对风险,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十三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5.7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更充分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擎,把促进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快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零就业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强化培训、开展就业服务、引导转变就业观念等措施,促进闲置劳动力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着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十三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发就业岗位20000个,新增就业19500人,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培训技能人才10000人(每年培训2000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其中稳定就业人数每年提高(增加)10个百分点,争取5年内建立3个县级劳务输出基地。

提升创业引导能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根据新源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钢铁冶炼、纺织服装、旅游服务与管理、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实训基地;结合新源地域产业分布特点,建设东西部两个培训实训基地,东部以培训旅游服务业、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等为主(那拉提镇、坎苏乡、阿热勒托别镇、吐尔根乡),西部以培训特色林果业的种植、销售、加工转化等为主(喀拉布拉镇、肖尔布拉克镇、新源镇、别斯托别乡、阿勒玛勒镇)。依托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园。“十三五”期间,实施创业培训1500人,力争成功创业110人,带动就业1500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切实发挥好创业引导性资金帮扶作用,5年引导扶持100名大学生创业,对100名就业家庭困难户提供5000-10000元的就业援助,力争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困难群体就业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解决就业问题。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扩大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范围。全面推行全民参保登记工作,逐步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全程电子化,提高社会保障卡应用率。“十三五”期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9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2.15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1.04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0.2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8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0.08亿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0.0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5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1.4亿元;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预计参保人数达到1.08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1.58亿元。

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推进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救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双拥优抚和慈善救助等专项社会服务,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生活、就医、就学困难等问题。以项目为支撑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孤残儿童托养中心、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光荣院、救助站、救灾物资储备库、农村互助幸福院等项目建设,发挥好民政保障民生的兜底作用。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到2020年末,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养老机构床位数达1000张,千名老人床位数达35张,老年日间照料达到城区100%、农村50%。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实施富民安居和定居兴牧工程。“十三五”期间,实施富民安居15410户,定居兴牧975户。针对新源县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多层次住房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实施县本级公租房和乡镇公租房项目。“十三五”期间,在乡镇集中新建328套和在县城回购250套小面积商品房作为保障房房源。加快棚户区改造力度,向集中连片的集镇扩展,重点实施广场两侧片区、工行美食街市场片区、农机局家属院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棚户区改造5500户。

第五节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精确配置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资源,抓住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脱贫各个环节,全面落实各部门扶贫责任,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到2017年力争全县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347户、15784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到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细化精准帮扶工作。精准帮扶做到“七到村、七到户、七到人”,将各项帮扶措施与建档立卡对接起来,“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全面落实精确化、个性化帮扶,促进帮扶措施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真正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鼓励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帮扶工作,通过扶持生产带动一批、就业培训发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完善精准管理措施。落实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办法,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接受行业和社会监督,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退出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责任制,建立县财政资金、援疆资金、行业部门资金长期投入机制,建设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队伍,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第六节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大力弘扬新疆精神,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150元。

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在全县77个村、14个社区图书室建立电子阅览室,实现阅读数字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惠民政策和文化发展成果。积极争取乡镇农牧民健身工程,力争“十三五”期间11个乡镇场建成率100%,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影剧院。加大“村村通”“户户通”工作的维护保障力度。加快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作,使全县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以上,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60%。完成乡镇广播电视站的设备更新和标准化建设。建成一座标准化的广播电视制作传输中心。合理调整体育设施布局,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现有体育馆的维护提升,争取在城西新区建设一座占地100亩,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体育馆和可容纳15000名观众的体育场的公共体育中心。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公益性演出、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2020年,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面积405平方米。加强乡镇文艺演出队建设,注重发挥文化能人、草根艺人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性广场舞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依托乡村大舞台、乡村百日文体竞赛等活动载体,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建立专项文化名人补助机制,逐步推广建立村队文艺队。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保护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打造一台代表新源县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节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开发、保护、传承,提高优秀民族音乐传播能力。围绕那拉提AAAAA风景区,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把那拉提打造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开发。进一步加强对古墓葬、古城址、岩画的有效保护,严厉打击走私、盗掘古墓葬的违法犯罪活动;利用新源传统民俗和乌孙古墓、岩画、古城、唐加勒克纪念馆等文化遗产优势,挖掘旅游新亮点,发展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那拉提镇塔亚苏村哈萨克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为国家级实验区,实现整体保护开发。争取阿勒吞古城、克孜勒塔斯岩画列入国家、自治区保护项目。

第七节推进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落实“质量兴县”工作。强化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健全“两个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覆盖率,提升标准化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搭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全面推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着力提升食品药品科学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药品标准管理、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信息发布预警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十三五”期间,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发现率提高到99%,农(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国家基本药物监管覆盖面达到100%,监督检验产品覆盖率达到100%,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

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农牧产品商标或地理标志,做好培育与引导注册工作。支持外向型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本地优势的支柱性品牌产业。对于新型环保和创新技术产业,在实施商标战略方面予以优先指导和培育。“十三五”期间,申报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4件以上

提高妇女儿童工作水平。加大《自治区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的贯彻实施力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依法保障妇女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农牧区妇女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达90%以上。

深入推进依法治志。坚持依法修志,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全国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为抓手,强力推进第二轮修志、年鉴编纂和志鉴编译工作,更好地发挥其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

提升档案综合管理能力。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完善档案事业投入机制。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步建成数字档案馆。“十三五”时期,县档案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档案收集、保管、研究、利用各环节实现新突破。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生态新源”。

第一节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安排行业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强化生态用地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的严格保护,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土地生态空间格局。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强退化土地防治,力争“十三五”期间耕地保有量达到100万亩,基本农田用地控制在红线以内。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持巩乃斯河和卡普河水质达到国家类水质,巩乃斯河(则克台—伊犁河入口段)控制在国家类水质,县城主要饮用水源卡普河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质,地下水保护控制在国家类水质以上的要求,实施11个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实行工业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十三五”期间实现城区污水处理规模达到4万方/日以上。

第二节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加快能源技术革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的利用,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等绿色出行,积极推进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交通出行。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

加大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工业企业以及污染源脱硫、脱硝、除尘、工业废气治理等技术改造和升级,重点支持首钢、伊钢的污染治理。加大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低于4.8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7%,废水、废气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以绿洲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支持天然林保护、生态退耕、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

——在农业方面: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所提高,总体布局稳定;采取强制性措施推广厚膜种植,建立健全厚膜及废旧地膜强制性回收制度,使全县回收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控高毒农药的销售,建立限用农药实名登记制度,制订严格的农药销售备案制度及外包装回收制度;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压绿肥、推广有机肥等项目,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到“十三五”末,解决“白色污染”为主的农业面污染问题,全县化肥施用量力争减少10-15个百分点;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种植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率,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在林业方面:加强对野生果树、森林植被、河谷次生林、天然林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绿色造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展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特色林果业、观光林业建设、推进封山封沙育林、野果林生态治理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全面落实森林、次生林生态效益补偿

——在畜牧业方面: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实施划区轮牧、阶段性禁牧、季节性休牧和封山育草,降低天然草地载畜量,加大草原病虫害防治、遏制自然草场退化、沙化,杜绝过度旅游开发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十三五”期间,实施退耕还草恢复草场15万亩,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10万亩,对10万亩的野生芦苇湿地和100万亩天然草场进行保护,人工治理草原毒害草50万亩,对60万亩的加吾尔山草场进行生物治蝗,对100万亩的夏牧场进行鼠害生物防治,确保高山草甸资源自然本色。

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大对矿产开发的生态整治力度,2016年启动绿色矿山建设,2017年底完成矿山区域整合,2018年全面实施矿山生态治理和修复,2020年底前完成县域内矿山生态恢复,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二是加大河道采砂治理力度2017年逐步取缔巩乃斯河流域现有河道采砂企业,2018年全面实施和完成河道采砂向山体采砂的过渡,2020年完成河道生态治理和次生林恢复。三是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和垃圾、污水处理工程,鼓励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力争“十三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指数达到“美丽乡村”的要求。

2016年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28个,自治州级生态乡镇4个,自治州级生态村8个;2017年,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1个,自治区级生态村8个,同时成功创建自治州级生态县。2018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9个;2019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2020年,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并将野果林、野杏林、那拉提湿地公园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落实“十三五”总量控制规划,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引进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材料,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和集中供热建设,“十三五”末实现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SO2COD、氮氧化物和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2016年起推行油烟治理和排污标准,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2017年实现对汽车尾气流动性污染的监控,同时制定防治各类扬尘污染的措施,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和交通道路扬尘,力争“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5%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100%。

第四节强化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和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环境监管队伍标准化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管网络,对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在线监管。加大重点监控企业专项整治和定期监察监测,加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严格防范和控制各类污染事故发生。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对现有监测、监察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力争2016年度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室的平台建设,有序开展大气、污水、噪声等常规性环境监测工作,2017年达到国家西部县市三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标准。

第九章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为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方向,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构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责任政府、法制政府与服务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管理职能分割和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制定和完善管理规则,营造有利于各类社会主体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加强和优化基层行政资源,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国家、自治区和自治州的简政放权事项,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集中审批,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进一步规范投资项目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审核制度,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积极推行政府部门聘请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法治政府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指标权重。不断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科学考核干部政绩,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规范公共支出制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强化监督和惩治力度,推进廉洁型、节约型政府建设。

第二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承包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加强耕地保护,防止耕地非农化,确保占补平衡。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扶持和培育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探索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实行折股量化、按股分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完善专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转型发展。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清理和废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金融、电力、水利等公用事业和投资开发领域推出若干示范项目,鼓励采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的长效机制。搭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担保平台,对企业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扶持,引导帮助各类中小微企业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设立的各类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推动形成全民创业创新热潮。

稳步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及完善水资源、水利工程供水、农村饮用水和县城供水阶梯价格政策。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推行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和竞价上网试点,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关于自治区贯彻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范围,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制,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到公共财政预算的力度,对部门征收入库的政府性基金,按不低于20%的比例统一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力度,到2020年统筹比例达到30%。从2016年起,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各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要列入财政规划之中,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出现政府债务风险。

第三节推动社会事业改革

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领域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制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政校分开的教育管理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破除以药补医,在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虚高药价,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建立科学收入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耗材、大型设备检查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健全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人员逐步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强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稳步推进县歌舞团市场化机制改革。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流动。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依托那拉提品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方案、强化应急演练,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人民防空组织机构,建立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同步规划、建设人防工程和通讯警报设施,全面促进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推进新技术在行政办公、辅助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突发应急等方面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率,改革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适度提高垃圾处理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第十章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筑长治久安基础

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积极构建常态化机制,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主动进攻、强化基础、全民应急,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大力弘扬团结进步之风,建设平安新源。

第一节促进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紧密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主题,更好的发挥法治宣传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不断创新载体,建成多元化、更新颖的普法网络,加强法制化建设,推动普法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乡(镇)和村(居)“两委”干部、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巩固社会覆盖面,开展反腐倡廉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贯穿“七五”普法工作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民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秩序、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续巩固自治区文明县创建成果,努力培育一个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村,巩固两个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着力推进道德建设活动常态化,培育一个全国道德模范,打造一个本地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

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群众正确辨别是非、善恶、荣辱,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选树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标语、传单、报纸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抓好未成年人文化产品的供给,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五心教育”、“文明与我结伴走”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确立爱国、诚信、孝敬、勤俭等道德规范。

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统筹部署,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新源”,全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到“十三五”末,信用体系基本完善,征信系统基本建立,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普遍提高。

建立覆盖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县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部门信用信息系统,整合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应用。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为载体,实现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和统一,各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根据市场信用需求,依法采集公共信用信息和商业信用信息,建立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数据库,提供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制定信用建设管理办法,建立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形成信用建设体系,为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行政许可申请人信用承诺制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失信成本”。

加快推进各领域诚信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推广政务重大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听证和公示制度,探索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以生产、流通、中介服务和广告领域信用建设和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等领域为重点,深化商务信息建设,加强信息披露,不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环境保护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为重点,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信用行为,加强诚信教育,培育信用文化和信用道德,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法院、检察、公共安全领域以及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等方面为重点,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公信。

第十一章

深化对口支援协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统筹协调,创新援疆方式,做实援建工作。2016-2020年,按照突出两个重点(民生资金占80%、乡及乡以下资金占80%)的要求,规划实施援建项目24项,统筹安排援助资金66381万元。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宗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第一节改善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条件

加快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推进城乡住房及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新源群众基本生活条件。

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的要求,制定安居富民规划,确定安居工程标准、补助标准和组织建设方式,采取新建、原地改造、购置“空心房”等多种方式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同步做好水、电、路、气、讯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安居富民房11387户及基础设施配套,房建总面积910960平方米,户均80平方米,投入援疆资金总额11387万元。

完善城镇居住条件。投入8500万元建设新源中部乡镇集中供热工程,新增集中供暖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在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则克台镇投资6500万元,新建2*70兆瓦(100吨/时)的高温热水锅炉房及其配套附属设施;投资2000万元,新建换热站25座。

第二节支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从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入手,积极推进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实施教育、医疗卫生重点项目,使各族群众得到实惠。

加大教育援疆投入。完善新源教育基础设施,实施第八中学校舍异址新建、第六中学分校校舍建设、第十中学(原别斯托别乡中学)异址新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含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扬州师资对口支援力度,做好从学前到高中的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援受两地职业学校联合共建,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养。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提升教育办学水平。援助贫困家庭学生,落实好援疆资金资助新源在内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安排贫困大学生补助资金3500万,每人每年6000元。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扬州离退休教师、志愿者参与新源教育事业发展。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推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新源医疗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人民医院门诊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挖掘哈萨克民族医学独特魅力和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潜力,重点实施新源县哈萨克医院建设项目,使该医院成为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哈萨克医药和临床医疗为一体的民族医疗单位。

第三节推进产业援疆增强造血能力

以旅游业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扎实推进产业援疆,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援疆引领、带动新源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产业援疆资金,投入产业援疆资金占全县援疆资金比例达到10%以上。

培育壮大旅游业。实施湿地旅游开发、新源镇2000亩采摘园、坎苏乡万亩特色种植园及农(牧)家乐示范、肖尔布拉克酒文化一条街等建设项目,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紧密结合的产业业态、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地惠及新源各族群众。

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投资“硬件”条件,实施工业园区道路援建项目,建设7.7公里园区道路,为新源产业发展“强筋健骨”。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施产业招商推介项目,引进一批效益高、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项目。

第四节加强“软件”援疆

拓宽就业通道。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富余劳动力增收。设立促进就业引导资金,帮助未就业人员提高从业和创业技能。以80、90后农村青年劳动者、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以职业技术学校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和技能培训。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再就业创业服务实训基地和乡镇小型就业实训创业项目,引导和支持就业创业。

落实人才援疆。以培养干部人才为基础,以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援疆力度。优化援疆人才结构,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组团式”支援等方式,加大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人才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安排干部人才培养培训资金3319万元,占援疆资金总额的5%。引入75名扬州医疗专家赴新源坐诊并开展传帮带活动,安排5批75名党政干部赴扬州挂职锻炼,10批500名骨干教师、医生及其他专业技术干部赴扬州培训,10批500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及村(社区)党政正职赴扬州培训考察,5批30名青年科技英才赴江苏培训。通过实施500名名校、名院提升计划,提高新源教育、卫生人才队伍水平;组织7500名财经干部、政法干部、后备干部、教师、妇女干部、经营管理人才、城建规划人才、农牧民等开展就地培训。

推进交往交流交融。以增强“五个认同”和增强团结进步为根本,安排10批人员赴扬州考察,开展50批次两地交流交往活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活动。加强与援疆省市文化交流合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方式,将88名文化干部普遍培训一次。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阵地的硬件设施,统筹做好乡村(社区)活动场所、村民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建设10个乡镇23个村(居)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3200平方米;建设那拉提应急处突中心,提高新源东大门的应急处突能力。加强基层干部培训,组织2000名乡(镇)、村(社区)干部和远程教育站点技术人员等开展就地培训。

第五节全面促进融合发展

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和协调,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联动和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主动融入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伊宁市、尼勒克县、巩留县等兄弟县市和巩乃斯种羊场等驻县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加强与内地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十二章

强化统筹协调配合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本规划纲要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完善配套公共政策

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

健全财政配套政策。落实和完善公共财政配套政策,确保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优先向就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完善财政配套政策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民生事业加快发展。

完善项目投资体系。继续发挥投资在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资金优先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的建设。规划建设牵动经济发展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项目,以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引导性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落实强农富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着力扩大消费。

第二节加强规划衔接整合

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的衔接。按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组织编制30个县级重点专项规划,细化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县级重点专项规划,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做好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在制定和实施新源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照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所担负的中长期发展任务、制定年度具体措施,切实组织落实。

第三节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目标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各乡镇、各部门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构建领导有力、衔接有序、配合密切、协调顺畅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强化规划监督检查。跟踪、监测、分析相关领域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加强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指标的监测预警,研究年度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县政府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完成规划目标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完善规划调整制度。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