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工作信息>>规划计划 >>正文

新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索引号: 010351840/2023-01351
  •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 发布日期: 2023-12-12
  • 发文机关: 新源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号:

“十二五”时期是新源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关键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突破期,是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推进期,是深化改革、对内对外开放的战略提升期。在新时期新阶段,编制并实施好新源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新源县大建设、大开、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源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规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新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县委的决策意图和政府的施政方针,是引领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相关政策和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新源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新源县“十二五”发展基础与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发展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源县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2.59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49.23亿元(2010年均为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7.45亿元增长到15.30亿元,年均增长6.77%第二产业增加值从8.87亿元增长到22.28亿元,年均增长16.27%工业增加值由7.09亿元增加到18.27亿元,年均增长17.22%;第三产业增加值从6.28亿元增长到11.65亿元,年均增长9.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0.85亿元增长到十一五2.92亿元,年均增长27.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4.92亿元增长到十一五19.20亿元,年均增长31.3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3303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7030元,年均增长16.3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6439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11300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33928调整为十一五末的31452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种植业持续调优、调特、调强,“万元田、五千元田、千元田”建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建设标准日光温室3464座,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82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农业特色优势日益凸显,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沿218国道和316省道已建成两条良种牛养殖带,其中形成优质奶牛养殖小区15个,优质奶牛千头乡11个、百头村36个、十头户854户。组建孕马养殖基地3个,孕马养殖专业村1个。组建牛万头育肥乡1个、千头育肥村3个、百头育肥户30户。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林业建设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十一五”期间累计人工造林25.17万亩,其中经济林9.6万亩、防护林7.11万亩、用材林8.46万亩。封育1.3万亩。现代畜牧业、高效种植业、特色林果业和劳务经济四大产业快速发展,多元化农牧民增收新格局已经形成。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新源工业园区申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工作稳步推进,园区建设用地储备达到9000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园区道路、水、电等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钢铁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6月18日,随着原兴源实业有限公司第一批钢生产出炉,新源县彻底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同年,首钢控股、宝钢集团先后进驻新源,钢铁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糖、麻、豆、酒四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前端有机原料基地建设更加稳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姿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实现技术突破,产品投放市场。绿色能源产业的水电开发规模加大、风电开始启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进入了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齐头并进的新阶段,影响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主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现代服务发展较快那拉提通过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评审,西域酒文化博物馆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哈木斯特建成自治区3S级滑雪场。以“草原明珠”为主打品牌的生态休闲旅游业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接待游客174万人,旅游总收入2.5亿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大飞跃。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咨询信息、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南新区建设整体大规模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紧紧抓住国家实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机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城建等重点项目,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县乡道路总里程增加483.8公里,通油率43.9%;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改扩建中小学校22所,新建幼儿园29所;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16所,村卫生室120所,完成牧民定居1060户,抗震安居23672户;建成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供热面积53万平方米;改扩建城镇道路16公里。“十一五”期间,新源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重点完成了“三北四期”、公益林保护、天然草场保护、毒害草防治、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和林木种苗等工程,加强了绿洲生态体系建设。实施源头整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十一五”期间,林业防治面积达30万亩。减排二氧化硫1325.4吨,化学需氧量7115吨。目前,新源县森林覆盖率达15.4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89%,城乡建成区绿化面积不断提高,荣获自治区“园林县城”、自治区城市“天山杯”竞赛“优秀县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教兴县”战略得到全面落实,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完善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教学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州直八县领先地位。“两”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高中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截止2010年底新源县农牧民新农合参合率98.5%强化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核病治疗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县城有线覆盖率达到95%,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县基本养老保险新增3987人,参保人数达14351人;失业保险新增1663人,参保人数达1017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3353人,参保人数达17946人;工伤保险新增4594人,参保人数达8254人;生育保险新增10712人,参保人数达12203人;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419人,参保率为100%。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对象3188户7388人,发放低保资金1227.2万元,累计发放5.9万人。气象、人防、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其他社会事业均取得明显进步。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实践党建责任制以及党委书记履行抓党建责任“双向”述职制度;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力度,探索总结了“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13个、各类产业党小组21个;着力构筑城乡大党建格局,基层阵地建设焕然一新,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农牧民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深化,通过推行民事民意“五步工作法”,被授予国家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结合实际制定的《三个融入、五步决策、创新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管理机制》,被自治区纪委在全疆推广,并被州党委要求在州直县市组织实施。先后建立了反腐倡廉理论教育、传统教育、警示教育、廉政网站等教育基地。启动了党纪政纪案件专家人才库建设,并率先开展了党纪案件公开审理及实行党纪案件聘请助辩律师制度。有效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能。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第二节发展优势

——地缘优势:新源县是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八县之一,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距伊宁市196公里,距乌鲁木齐495公里。新源县三面环山,西面敞开,构成东西长南北窄,东高西形状如箕的地形特征。新源县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与天山南麓经济带之间,是沟通南北疆与伊犁河谷、新疆与中亚的交通要冲,国道218线和省道316线东西横贯全境、国道217线南北穿境而过。其中,伊犁河谷内主干线的国道218线东连巴州和静县,国道217线北连独山子和奎屯、南达库车和阿克苏,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运输便捷畅通,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资源优势:新源县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气候条件优越:东部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寒冷风雪多,西部夏季温暖而较干燥,冬季风雪少;中部介于东西部之间,全年日照时数为4442小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逆温带气候,春长夏短,冬暖夏凉,降水多,光照充足,易于糖份积累,是发展特色林果的风水宝地。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在270—880mm之间,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新源县有大小河流24条,总径流量25.09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98.12万千瓦,电能蕴藏量48.12万千瓦时,地表水资源总径流量较大,占全疆的7.7%,地下水资源总储量为6.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3.2亿立方米;拥有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欧亚四大河谷草甸草原之一——那拉提草原。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处于西天山几大成矿带的中央位置,已探明的极具开采价值的矿种有铁、煤、金、铜等20多种。拥有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原始野生苹果林10万亩、野杏8万亩;有20余万亩野生芦苇资源;有药用价值极高的雪莲、贝母、甘草、枸杞等名贵中药材100多种。

——特色文化优势:新源县哈萨克族人口13.70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1/10。那拉提草原被上海吉尼斯世界总部授予“哈萨克人口最多的草原”,集中展现了哈萨克民族的民俗风情。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赛马、姑娘追、叼羊、鹰、马上摔跤、马上拔河等民俗风情,传统舞蹈《挤奶舞》、《剪毛舞》、《割草舞》、《擀毡舞》等,还有表现骑马的《走马舞》,表现狩猎的《熊舞》、《鹰舞》等等,具有浓烈的草原文化特征。近代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音乐家唐加勒克·卓勒德、阿西姆·墩西,当代四位著名哈萨克诗人马德·马曼、加那提汗·吐特哈别克、哈斯木汗·瓦提汗、艾孜力别克·克那孜别克均出生于新源县。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为新源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元素。

——组合优势:一是农业与牧业组合优势。目前新源农区畜牧与牧区畜牧的畜牧产出为1:1,面积为1:8,为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农牧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矿产资源组合优势。新源县是“西天山”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底,已发现有铁、锰、铬、铜、铅、锌、钨、硅石、石膏、石灰岩、硫铁矿、重晶石、铸石材料、高铝矿物原料等35种矿产,形成固体矿产地68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地8处、有色金属矿产地4处、贵金属矿产地6处、稀有金属矿产地2处、能源矿产地1处、冶金辅助原材料矿产地12处、建筑材料矿产地18处、非金属矿产地36处。对内进行县域现有资源的组合开发利用,对外与周边县市、中亚资源进行组合,形成大矿产、大开发、综合利用的格局。三是人文特色组合优势。结合新源哈萨克特色文化、歌舞、手工艺品等各类文化载体与那拉提自然风景区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新源旅游品质。

第三节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改善和保障民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推出了一揽子政策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到“十二五”末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江苏扬州市对口支援新源县,将在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推动新源县跨越发展。

——自治区党委七届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抓好城市绿化;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做好资源的科学合理有序开发。

——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特别是《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新源县的钢铁产业和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将在喀什和霍尔果斯分别设立特殊经济开发区,除享受现有“经济特区”政策外,预计还要叠加“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新源县受经济开发区的辐射,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将成为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自治州对外交通明显改善:国道217线可望于2011年全线贯通,精—伊—霍铁路开通运营,布列开—巴台铁路、伊宁—那拉提高速公路昭苏夏塔—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二级公路列入规划,那拉提机场力争全年通航,新源县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四节制约因素

“十一五”以来,新源县经济社会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局面,但同时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

外部主要体现在方面:一是随着伊宁区域不断崛起,各项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对新源县发展构成较大压力,中心城市边缘化趋势有所显现。二是由于新源县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钢铁产业“一业独大”的现状,使新源县经济发展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逐步加深。

内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不足,高新科技含量低,畜牧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是肉制品工业没有突破;二是随着大工业特别是钢铁产业700万吨产能建成,围绕着原料矿石、辅料、半成品、成品运输量的猛增,现有交通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要求,制约瓶颈极为突出;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三农”矛盾依然突出;是城乡各类供排水、供暖、垃圾处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是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程度矿产品深加工程度比较低,与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是支持工业发展相配套的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是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融资渠道窄,一定程度上阻碍优势资源转战略的实施,“造血”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是科技、教育力量薄弱,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

第二章

新源县“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州党委、政府的具体部署立足基本县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化进程,牢牢把握新一轮援疆工作等历史性战略机遇期,着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新源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蓬勃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跨越发展: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发挥比较优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坚持推进三化进程: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科技领先、自主创新,打造体现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化进程。

——坚持民生优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群众第一,把改善和保障民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共同富裕、走向现代文明,实现富民和强县的有机统一。

——坚持两个可持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优势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之路。提高节能环保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自然和谐发展,永葆新源青山、碧水、蓝天

——坚持社会和谐稳定:始终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反对民族分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第三节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援疆为契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富民强县、平安和谐”为重点,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目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打造“六大产业群”,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伊犁河谷、接轨天山北坡,努力实现新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进一步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现代文化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发挥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增强开明开放、改革创新和跨越赶超的意识,形成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自力更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充分发挥先进适用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支撑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富民强县、平安和谐”为重点: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为抓手,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推进新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公共设施投入,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三大战略: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发挥地缘、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突出组合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长期不懈地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深度拓展和提升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新源工业园为载体,实现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全力推进钢铁产业战略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发展,打造工业新体系,率先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突破;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化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提升农牧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提高农牧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突出产业支撑,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增加就业为重点,持续推进撤县设市工作,构建河谷次中心城市。

六大产业群:形成探—采—选—冶—轧等为一体的钢铁产业链,并努力向下游产业延伸,形成钢铁产业群,加快铜、铅、钴、金、银、铌、钽、铍、锂等矿产品勘探开发;以制糖、酿酒、油脂(豆粕)加工、乳肉制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新型干法水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特种钢构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群;以孕马尿制结合雌激素生物制药、煤机装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以那拉提5A级旅游风景区为龙头的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产业群;以大工业物流为支撑的商贸物流产业群。

第四节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到“十二五”末,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36.93亿元,年均增长17%,力争达到148.34亿元,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竞争力优势凸现,工业增加值达到68.77亿元,年均增长25.79%,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3:58:19,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60%。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有效控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16.7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民生保障: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50元,年均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11.3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参保率达到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20‰以内;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

第三章

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生态立县战略,注重提高优势资源转换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进钢铁产业战略升级,以有机原料基地、养殖小区建设为基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旅游、矿产资源、水能开发。在工业经济总量、亿元企业个数、规模工业利税、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个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求高水平、高起点、高效益,延长产业链。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做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两个可持续”。到“十二五”末,实现二产增加值79.7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8.77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全力打造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千万元企业20家,新增全国驰名商标1个、新疆著名商标3个以上。

第一节全力打造全疆第二大环保型钢铁工业基地

钢铁产业群:坚持促进升级重组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坚持尊重市场规则与政府推动协调相结合;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结合。鼓励钢铁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原材料供应渠道;进一步延伸钢铁产业链,向金属制品、金属家具等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其与疆内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打造全疆第二大环保型钢铁产业基地为核心,“十二五”末力争形成700万吨钢铁产能。重点发展管材、线材棒材型材等产品。完善探—采—选—冶—轧—成品为一体的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建材产业相结合、余热与发电及综合利用相结合,促进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在上游建立运作规范、环保、废物循环利用的新的矿山开发模式,把矿山尾矿、剥离废弃物等与水泥、新型建材、建筑墙体材料等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原燃料-生铁炼钢-钢材、高炉废渣等新型建材产业链;煤气、余热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培育形成集铁矿石开采及选矿业、钢铁冶炼加工业、尾矿与废渣综合利用业于一体,配套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

在钢铁生产过程形成三个循环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循环链,从煤焦炭等能源的投入到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的全面回收利用,甚至用以民用煤气,实现可燃气体的零排放;工业用水循环链,从企业补充新水到生产过程的用水工业污水的回收,污水处理代替新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铁矿石等原料到钢铁产品生产固体废弃物全面回收利用发展新型建材、建筑材料等产业。采用节能技术,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采用节水技术,吨钢耗水低于4.8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7%,达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水要求废水、废气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3%,SO2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总量控制指标和区域环境容量内。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钢铁企业发展后劲突出技术创新,健全科技开发体系,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特殊钢冶炼压延加工产品,在延伸和形成产业链条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引导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建立自治区级钢铁工业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按照《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发展规划》,伊犁河谷要按照钢铁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形成新源县集中冶炼、压轧、钢材生产的环保钢铁工业基地,河谷其他县主要布局铁矿的采矿选矿、球团项目,不再新上炼钢项目,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钢铁产业有序发展。根据预期钢铁产能规模,充分保障原燃料供应等。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交通运输方便。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铁矿、铬矿、锰矿等黑色冶金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铬矿有20个,总储量超过4亿吨;发现铅锌矿3000多个,锌矿储量为347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铅储量占世界第四位;铜矿总储量为3450万吨,居世界第九位;铁矿已探明储量91亿吨。州直自身拥有铁矿资源储量21亿吨以上。新源县发展钢铁产业完全可以依托精—伊—霍铁路和未来建设布列开—巴仑台过镜铁路,实现对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的利用。

加大对河谷相关资源的勘探力度,积极开展资源与产业整合,进一步优化县域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同时主动衔接、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吸引县域以外周边县(市)铁矿、焦煤等原燃料向县域钢铁企业配置。密切与巴州和静县、阿克苏拜城县等地进行铁矿石、焦煤等资源开发合作,提供上游资源保障。

矿产品勘探开发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国家项目支持、优惠政策引导等方式,继续坚持由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资源配置模式,渠道增加地勘投入。鼓励各类资本进矿业勘探开发领域。支持和鼓励钢铁企业开展外围和深部找矿,增加保有储量。着手“河谷、中亚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力争在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初级矿产品的购进方面有所突破。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自治区相关规定和资源赋存情况,加大钢铁企业整装勘查力度,遵循资源分布和地质勘查规律,尽快查明资源储量,合理把控当前、近期、远期开发步骤,促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加快北山钢铁原料基地、阿勒玛勒稀有多金属矿、确鹿特河中上游金铜矿、因塔勒一带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托勒阿克布拉克一带金铜矿、坤江德阿苏一带白云岩矿、东北部有色多金属矿等七个矿产资源勘查进度。以探明资源为基础,全面推进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实现2011年至2015年矿业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全县矿业(包括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实现矿业经济上新台阶。

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并重”的原则,根据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远景储量和县域内中下游企业深加工的需要,制定矿产资源中长期开发规划,确保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矿产资源的勘察、开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提升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严禁滥采乱挖、大矿小开、采富弃贫,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的采出率,推进低品位、难选矿、共伴生矿和尾矿、废石的利用。按照“本地资源服务本地企业、本地资源造福本地人民”的原则,尽可能延伸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使矿产资源更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新源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兼顾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当地生态环境安全。

第二节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

“十二五”时期,新源县以品种、品质、品牌发展引领农牧产品加工产业升级,不断做强、做深、做精、做大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加工业立足伊犁河谷进行资源规划,最大限度的在产品研发、装备升级换代、拓展产业上下功夫。坚持“原料保障、服务促进、品牌打造”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建设,因企施策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

酿酒产业:以伊力特肖尔布拉克天香酒业为主,立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用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打造伊犁白酒”高、中、低各消费档次的品牌,以高档为主,中档为辅的系列白酒,积极发展特色酿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二五”期间形成白酒年产5-7万吨的规模,加快新产品系列研发,培育2-3个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白酒品牌,提升新疆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中、东部沿海地区市场。

细分客户市场,明确企业、产品、品牌定位,多渠道扩大新疆白酒知名度,推进西域酒文化博物馆旅游接待能力建设,积极参加各类会展、推介会,强化宣传促销方式,拓展市场占有率。采用新技术提升品质,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使新技术、新设备广泛用于白酒生产的各环节,提高造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能耗,提高优级品率。推动白酒行业技术进步,开发新品种、新风味产品,打造高端白酒。积极支持原酒库自动化建设以及“西域奇香”、“孜然酒”等新品种投产,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挖掘草原文化内涵,提升酒文化内涵,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用工作,巩固提升“新疆白酒第一县”。

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康尤美”为龙头,带动料生产基地建设。在新源建设有机大豆基地发展大豆下游小包装、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进行豆粕异黄酮、磷脂等高科技产品相关技术的研发,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进一步推进大豆产业化进程加紧双低油菜、高产油葵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加快а亚麻酸等亚麻籽系列产品开发利用,推动蓖麻种植、加工产业化;依托丰富的有机农产品资源,培育特色食品加工龙头项目,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

引导企业在加大设备技改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生产规模,提升大豆产品附加值。鼓励支持企业实施品牌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股份制改造步伐,打破地理、市场界限,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打通资本通道,以河谷资源为依托,向西北市场布局终端灌装企业,打造知名零售品牌。

制糖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模式化,拔根、削根、装车机械化。发展制糖生态循环产业链的建设,注重产品不断推新。到“十二五”末,产稳定在5万吨左右,精制糖占总产量70%以上。建设甜菜制糖综合利用项目,合理配置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糖产业内循环,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结合甜菜良种繁育项目,提高甜菜生产水平和市场深度开发。加快制糖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组建甜菜种植者协会。鼓励和支持糖厂综合利用产品生产的社会化进程,积极研究开发高附加值、高端消费产品。

乳制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奶酪、酪朊酸钙、酪酸钠等高科技产品,到“十二五”末达到高档奶酪300吨、干酪素2000吨、酪朊酸钠800吨打造12个知名品牌;发挥龙头与核心作用,促进饲养、加工、销售集团的形成;创名牌,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巩固中国市场,开拓中亚、欧美市场。

建立标准养殖模式系统运作养殖基地、市场、科技、品牌、人才、资本、管理等配套措施,保证县乳制品企业原料供应品质。加大企业技改力度,调整现有产品结构,不断拓展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

肉制品产业:利用新源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草原与农区畜牧业相结合饲养模式,发展绿色有机畜产品,向机械化屠宰、加工和冷藏相结合、精细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速冷制品、真空冷冻制品、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制品;发展熟肉制品,发展牛畜禽肉等产品深加工制品。“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2万吨肉制品粗加工1万吨肉制品精细加工规模。围绕畜牧业发展原料供应基地——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引入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对新源畜牧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实现品牌联合、利益共享。

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基金:探索由财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植、养殖大户等多方出资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基金,由专门机构管理,突出对甜菜、大豆、原料乳、果蔬等农林牧产业的扶持,使经营风险基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器”、农牧民的“安全网”、政府补贴的“蓄水池”。

第三节加速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群

充分利用钢铁工业优势,以钢铁企业生产的炉渣、钢渣、水淬渣等固体废弃物为主,引进线材、特种建筑模板等建材产品生产项目,兴建新型建材企业。积极发展化学建材(高档塑料管材、普通塑料管件、PVC塑料窗、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建筑涂料、建筑密封材料、隔热保温材料、建筑胶粘剂、混凝土外加剂、新型耐火材料)、土工合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2015年,建材工业产值达到5-6亿元。

实施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冶金渣、矿渣、三废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发展建材产业,降低工业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限制小型、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企业无序进入。引导大型企业集团进行综合利用促进大企业实现一体化发展。引入新技术,包括降低热耗、提高自动化程度、利用废物、环境保护、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使建材产业保持高起点优势,高品质发展。实施骨干项目带动,引进水泥生产项目、彩色混凝土空心砌块生产项目和纳米级轻质碳酸钙项目。

第四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制药产业:到“十二五”末,新姿源通过孕马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的推进,实现原料药5吨、片剂1.2亿片、乳膏300万支的产能,同时吸引2—5家高科技企业入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动植物资源为基础培育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生物制品;围绕马产业,研发马的系列产品,积极开发马血清制剂;围绕草原毒害草开发绿色生态农药产品;围绕野果林丰富植物资源进行商业价值开发。

煤机装备产业:紧紧抓住伊犁河谷煤炭资源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新源钢铁产业对接,发展煤矿机械制造,立足于满足河谷需求,同时开拓中亚市场。重点发展掘进机、采煤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等整机制造或零部件制作。依托本土企业,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发展。

新能源产业:风电:依托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电能源。加快推进风电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争“十二五”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引进社会投资与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开发丰富的光伏能源,发展光伏产业。

第五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的思路,按照“一园六区”(则克台循环经济产业区、别斯托别有机食品产业区、吐尔根马产业区、肖尔布拉克酿造产业区、阿热勒托别-阿勒玛勒建材产业区、喀拉布拉高载能产业区)布局,加快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别斯托别绿色食品产业区、则克台循环经济产业区。以打造环境优美型园区为宗旨,严把入口关,做到“三个同时”。实现资源集利用,产业集中发展。

园区战略定位:新疆循环经济工业园、环保型钢铁工业基地、伊犁河谷经济增长引擎;建成自治区级工业园。

园区产业定位:钢铁产业及下游涉钢产业、建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产业、煤机装备产业、物流产业等。

园区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新源县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9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

园区产业布局:

——则克台循环经济产业区:位于新源县城以北12公里处的则克台镇,国道218线东西横贯全境与南北方向的省道316线交汇,距离伊宁市184公里,规划面积为18.5平方公里,是新源县近期重点建设的区之一。共分个功能区:综合服务区、冶炼加工区、机械加工区、建材加工区、工业物流区

——别斯托别有机食品产业区:位于新源县城北侧别斯托别乡境内316省道纵贯其境,与县城接壤,交通便捷,距离伊宁市194公里,是新源县近期重点建设的区之一,以甜菜制糖、大豆油脂及特色食品、蔬菜、中药材、乳品加工及种业产业为主,依托康尤美粮油集团、天鑫种业、伊犁河食品和伊品酪蛋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兼顾商贸物流产业。

——吐尔根马产业区:依托境内优良的伊犁马资源,以孕马尿为原料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开发马血清、马奶、马脂肪及鹿产品等生物保健产品

——肖尔布拉克酿造产业区:主要依托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肖尔布拉克酒业发展白酒产业,并积极发展饮料生产、葡萄酒酿造产业

——阿热勒托别-阿勒玛勒建材产业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生产各类建材产品

——拉布拉高载能产业区:依托靠近恰甫其海水电站能源优势,重点发展高载能产业。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分区建设、网格化布局的思路,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园区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钢铁工业发展提高区道路标准等级,改善交通条件。“十二五”期间,重点新建扩建工业大道、鞍山路形成网格化道路体系,为企业的内外运输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在现有双电供电的基础上,加强220千伏输变电设施建设,确保工业园区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提升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打造“投资宝地、服务高地、成本凹地”,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着力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劳动力资源培育,强化园区管委会建设,加大央企集团引进力度,开展对口支援招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倡导产业链和“补链”招商:转变招商引资念,强化集群招商意识。以建设企业集群为目标,注重引进的企业与现有企业间的关联性。充分发掘本地潜力,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从而带动相关配套与协作企业集聚。支持在新源工业园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积极与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密切联系,将其成功经验进行推广,迅速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

建设循环型、生态型工业园区:实现废物资源化、生产无害化,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工业发展形式。重点推广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链接技术、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

增强企业生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土地和排污费返回等),重点培育扶大企业生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污染预防能力。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依托新源县工业园区内骨干企业建立钢铁、油脂、制糖、酿酒、建材等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工业产品检测中心,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推广实用技术定期收集、发布和推广国家各部委推荐的各种“最佳实用技术”、能资源节约技术,使工业园区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第四章

加快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农业装备化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努力实现农牧业的科技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积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粮食种植、绿色糖料、有机大豆种植、特色中药种植、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化养殖、特色林果业等七大基地,积极发展以劳务创收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到“十二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1.86亿元,年均递增6.5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年均递增11.3%。

第一节发展高效种植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精细农业、网上农业”,实现新源县农民收入有质的增长。到“十二五”末,种植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耕地总面积68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为46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成三个特色农业主产区别斯托别设施农业主产区,坎苏—阿勒玛勒—吐尔根特色种植业主产区,喀拉布拉有机大豆主产区),形成优势农产品更强特色产品更优加工产品更精产品科技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小麦:面积稳定在30万亩。依靠科技加大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调整品种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强化小麦良种繁殖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建设,加速优质粮、专用粮的生产发展,进一步做好粮食仓储安全生产工作。到“十二五”末,冬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20公斤,春小麦达到380公斤小麦良种使用率达到98%以上小麦绿色认证30万亩。

——玉米:面积稳定在8万亩。大力推广高产专用品种、理密植、测土配方、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机械化水平,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十二五”末,玉米平均单产突破1000公斤玉米良种使用率100%,配方施肥100%建立玉米高产示范园5个。

——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科技品种创新为出发点和突破点,提高大豆的品质效益以大豆精细化加工为依托,建立完善种植基地、企业、农户、金融保险机构利益共享产融险相结合的大豆产业运营体系,促进大豆产业的长远发展。到“十二五”末,大豆单产突破280公斤有机认证10万亩建立大豆高产示范园3个。

——油葵:逐步扩大油葵种植面积,形成集种植、粗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油葵单产突破250公斤良种使用率100%,配方施肥100%油葵绿色认证5万亩建立高产示范园5个。

——甜菜:面积稳定在8万亩。引导农民尽可能地采取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栽培的模式,提高规模化程度,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从抓基地规模、质量标准、品牌认证、订单市场、农企利益联动入手,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甜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甜菜单产突破430公斤良种使用率100%,配方施肥100%建立高产示范园3个。

——亚麻。面积稳定在1万亩。引进适于当地的优质种资源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大面积种植、机械化收获集约化经营,推动亚麻产业发展。

——蔬菜。面积稳定在2万亩。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力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蔬菜进一步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提高蔬菜种植、加工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蔬菜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

——药用植物。面积突破2万亩。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有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资源。重点扶持示范园区3个

——设施农业:巩固提高现有设施农业。重点解决温室果蔬高端品种引进、冷链物流建设、品牌建设等工作。对新建温室,继续集中连片发展,建立统一标准技术服务体系,完善设施农业产业链,形成1万亩设施农业规模。

第二节发展特色林果业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进和实施林果品牌战略,县域西部及沿南山进行经济林发展布局。到“十二五”末,特色林果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五千元田”面积达到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8万吨实现无公害认证率达100%,果品出口基地备案率达到30%,果品贮藏保鲜率达到35%,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0%,林业对农牧民人均增收的贡献份额达到17%。

——以打造县域中西部及沿南山林果经济带为中心,以喀拉布拉乡为重点,带动中西部七个乡(镇)全力完成20万亩的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以苹果为主栽树种核桃、树上干杏为辅助树种进行合理布局。加快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按照林果产业布局,加快良种的引进、选优和示范推广力度,使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建立县、乡、村三级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优质苗木基地,确保优质苗木进入林果基地。以示范园建设为总抓手,重点抓好200个标准示范园建设,示范园总面积达到5亩以上。

——推广技术、落实高产、加强防御。科学种植为引领果树改良为基础,全面提高果品产量。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功能,搭建好农户与政府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农户的交流服务平台。从栽种—培育—收获环节入手,走精品、标准发展之路。加强特色林果经济效益分析,提高价格监测水平重视果树病虫害的防治采用安全无公害的防治手段,打造有机果品基地,加快做好出口果品的备案和林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

——加大林果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林果业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建设、良种推广补贴及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和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推进林果业发展。逐步建立林果业风险保障机制,提高林果业保险覆盖面。采取特殊的土地、税收、金融贷款等扶持政策,搞活经营机制和体制,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

——大力推进和实施特色林果品牌战略,推行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果园认证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林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70%以上。进一步完善林果出口基地备案的规范管理工作,强化质量监控,提高品牌产品的竞争率和市场占有率,做好以苹果产品为主的商标注册工作对林果生产流程、有机生产注册等服务性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林果种植大户、林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民经纪人,组建林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动参加各种林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从事中介服务和营销活动,壮大销售队伍,扩展销售网络。

——进一步提高林果科技支撑的功能和质量。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采取短期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针对、系统、全面的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林果业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管理等方面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林果业管理知识、整形修剪、嫁接、育苗、栽培管理、测土施肥等专业技术知识培训。配备县、乡两级管理人员、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以传、帮、带等形式,培养林果专家和带头人。引进林业科技人才,提升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围绕林果业生产和销售的关键环节,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果农技能培训1人次,实现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的目标。

——加强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以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强特色林果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果冻害防治工作,加强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林果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能力。继续做好对苹果小吉丁虫天敌资源的科研攻关,加强对野生林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预测预报网络,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综合防控技术队伍开展及时有效的灾害防控技术服务,努力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三节发展现代畜牧业

按照“增牛、保马、减羊”思路,进行畜牧阶段性结构调整,十二五末,新源县年末牲畜存栏120万头只,牛、马、羊所占比例约是25.23%、8.57%、64.04%。主要畜产品产量进一步提高:肉产量年递增10%,奶产量年递增12%,禽蛋产量年递增7%。畜种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农区牲畜比重达到60%,大畜比例提高到33.84%,母畜比例保持到77%。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水平较快提高重点发展奶、肉、孕马尿、规模养猪以及生态畜牧业和有机畜产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畜牧业经济品牌。牧民配套定居率达到100%牧道建设完成1212公里,其中新修牧道325公里,维修牧道887公里。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4.2%。

——重点新源镇、则克台镇、阿热勒托别镇、阿勒玛勒乡、塔勒德镇肖尔布拉克镇别斯托别乡等乡镇高起点、高档次规划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重点扶持和完善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阿勒玛勒乡孕马养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地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项目整合马产业,实现新源县孕马养殖达到2。重点发展孕马尿、马肉马奶、马血清深加工产业以伊品酪蛋白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建立年加工能力为5万吨鲜奶的奶制品产业。

——重点抓好种源生产、良种推广、监督检测、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继续实施“牲畜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工程,通过配齐各基层配种站点冷链设备设施,全面完成新源县牲畜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通过自治区“万名家畜繁殖工”培训工程建立配种员队伍,提高改良技术覆盖面。组织基层配种员、聘用兽医和村级防疫员,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档案管理、良种登记工作,科学合理开展选种选配服务。

——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二是完善冷链体系加大冷链体系投入,确保县有冷库乡有低温冰柜防疫员有保温盒,保证防疫物资安全有效三是强化动物免疫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五要求,全面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四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能力五是健全动物疫病和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备案登记制度,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管理,建立引种、饲料、兽药、防疫登记档案,不断完善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建设力度,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一是加大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牧区节水灌溉,建成高效节水饲草料地面积达5万亩,灌溉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达到400—500公斤二是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充分保障饲料供给,确保饲料质量,改变饲料市场混乱的现状四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依法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坚持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严肃查处乱开、滥垦草场案件,加大对乱挖野生植物的管理力度,加快毒害草防除、鼠害蝗害治理工作。全面实施草原基本保护制度,提高天然草场产草量和等级。继续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遏制草原退化现象,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牧民定居点饲草饲料地的种植管理,最终形成30万亩草业发展规模。

——大力推动定居兴牧配套工程建设。继续将安居富民、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建设资金,整合捆绑用于牧民定居建设,完成2500户游牧民定居住房、棚圈、草料棚及水电、路等配套工程。做好老定居点草料地的改造工作,通过争取落实节水改造、饲草料地建设等项目,将已有饲草料地逐步改造为高标准饲草料地,不断提高草料地产出效益。要加快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安置工作,逐步实现“三分之一牧民从事牧业生产、三分之一牧民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牧民转变为城居民”三个“三分之一”目标,减轻牧民定居压力,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鼓励牧民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餐饮业、民俗旅游业、运输业、文化事业等二三产业,促使牧民逐步向现代农民、产业工人以及个体经营者转移。

第四节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完成“三个方向的转变”农业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与经营并重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加快建设产销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吸引疆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源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到“十二五”末,力争60%左右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培育龙头企业达10家,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争创自治区驰名商标和自治区名牌产品5个以上,州名牌农产品达到1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10个、绿色食品认证6—8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新创新疆名牌3个,中国知名品牌1—2个。

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快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扩大农机装备总量,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拓展农机装备领域。“十二五”末,建立3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0.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加快推进农村农贸市场新建和改扩建尽快建立起符合新源县特点的现代农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着力打造集收购、加工、贮藏、保鲜、运输、销售、配送、监管、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组建农产品销售公司,把初级加工与营销网络构建纳为一体,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营销网络和直销点,扩大产品销售开发农产品市场,力争“十二五”末,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其中果品商品率达到85%。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农牧科技实现对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全覆盖服务;二是规范提升覆盖全县的三农信息服务中心三级网络,建成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为一体,及时、准确、系统的农业信息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以科技提质量,以质量建品牌,积极支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改,同时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开发农产品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打造特色品牌、扩大产品销售上来。

第五节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十二五”期间,扶贫项目按照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实施。2015年,力争使自治区级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1500(贫困线提高后的数据)、6000名贫困农牧民达到脱贫标准。累计培训贫困农牧民21100人次。结合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实际情况,逐年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产发展、基本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扶贫培训项目。

深入贯彻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重点实施庭院供水防渗、自来水入户改建、沼气池建设、村文化室、卫生室、幼儿园、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渔业、农家乐等项目,加大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

第六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规划为龙头,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保障居住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五不落后”(即住房面积不落后户型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要求,突出建筑外立面方案设计,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全面实施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村庄整洁、庭院干净、住房宽敞、居住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生态文明新村。

——完善境内国省道和各景区、园区道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伊宁-那拉提高速公路、G217线-那拉提空中草原-卡普河沟-库尔德宁(S316线)旅游公路、则克台铁木里克-新源镇、别斯托别乡至塔勒德镇、阿热勒托别镇至那拉提镇、新源县城至良繁场等重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农村通油工程779.84公里,加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农村沼气户工程,扩大清洁能源覆盖率。以农村沼气工程为载体,到“十二五”末,沼气池使用户达到1.2万户发展农牧民庭院经济,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实现种植—畜牧—种植、畜牧—林果等农业能量内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绿色有机蔬菜林果种植提供有机肥,实现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一步完善水源地建设逐步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东北部乡三镇(二、三期)、阿勒玛勒乡、西南部“一乡”、中部“一乡一镇”安全饮水工程新修防渗渠350公里,完成9万亩土地整理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普河包删可乐水库建设那拉提渠首及干渠骨干17干渠防渗建设

——加快建设“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两大工程2011—2013年,用3年时间,全完成18365户农村住户的抗震安居房建设(含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定居兴牧工程,全面加强定居试点村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牧民转场牧道的建设,基本实现机械化转场。

第七节努力推进劳动力本地化稳定就业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要求,以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为平台,着重抓好致富技能培训科技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水平培养骨干农业技术人才1000名,培训农牧民25万人次。引导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依托新源大力发展钢铁产业和矿产品勘探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六大产业群对劳动力的需求,针对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以职业纪律、基本知识、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大力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稳定就业。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系统合理配置人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加大农民非农就业的力度,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非农产业增收领域。健全劳务市场和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加大中介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劳务经济服务的规范化。力争“十二五”末,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创收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5%。

加快新型镇化建推进撤县市步伐

“十二五”期间新源县结合自治区相关政策,加快撤县市,构建伊犁河谷中心城市。加快新源县旅游名城建设步伐,结合交通枢纽优势条件,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集交通枢纽、旅游集散等综合职能于一体。

第一节总体布局

根据新源县城乡体系特点,区域经济布局差异和中心城乡经济影响区的划分,城乡发展战略及城乡发展条件评价,城乡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为3级增长点、2条发展带和3个城乡发展经济区的“323”式空间结构模式。

三级经济增长点

三级经济增长点是指以新源县城为中心的一级增长点,以肖尔布拉克镇、那拉提镇为县域次中心的二级增长点,以喀拉布拉、阿热勒托别镇为中心的三级增长点。

两条发展带

沿218国道形成的东西向发展带发展带汇集了发展条件优越的主要乡镇,主要包括则克台镇、吐尔根乡、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那拉提镇等。通过该发展,区域内形成了便捷的对外联系通道,它也将成为密集的城乡带。

沿316省道形成的东西向发展带发展带由西到东串联着喀拉布拉、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新源镇(新源县城)、阿勒玛勒乡,最终与218国道交汇。

三个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包括则克台71团、别斯托别、阿勒玛勒、吐尔根,主要以粮油、酿酒、建材、电力、冶金等为主,配套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等。

西部经济区:以肖尔布拉克镇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包括72团、塔德镇、喀拉布拉,主要以酿酒制造业、畜牧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为主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行业。

东部经济区:以那拉提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主要包括那拉提镇、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围绕那拉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农副产品仓储流通业

第二节优化中心城区布局

“十二五”末将新源中心城区建成10万人以上,面积20平方公里框架的中小型城市,具备行政办公、商业、旅游集散、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新源县的中心城区总体结构为:“一城、二河、五区”:

——“一城”(主城区)位于则新路、劳动街、团结路、天山街区域,这一区域主要是新源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该功能区将是新源县的核心,城市发展的心脏,利用该区的积聚作用,带动城市重点向西北方向发展。

——“二河”(巩乃斯河、普河)分别从中心城区部和部穿过,在规划期内将建成沿河景观,形成城市生态功能带,从而提升整个县城的城市品位和生态环境。

——”(南山生态旅游休闲区、71团团部生活区、则克台工业区、火车站片区、机场片区)

南山生态旅游休闲区:位于县城规划区南部,水源地位于南部山区内,规划将建成南部生态旅游休闲区和水源保护区,主要安排一些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

71团团部生活区:位于县城规划区中兵地双方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连片开发,共同经营,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以居住、行政、商业功能为主。

则克台工业区:位于县城规划区北部(距主城区12公里),主要以循环工业经济为主,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是伊犁河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新源县经济的核心地带。

火车站片区:位于县城规划区东北部,主要以铁路运输和客运为主。

机场片区:位于县城规划区以东约6公里处,以空中运输为主。

第三节加快推进小城建设

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新源县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以重点城、乡(镇)带动周边的乡、村的建设。沿国道218线重点建设则克台镇、阿热勒托别镇、那拉提镇,沿省道316线重点建设喀拉布拉、肖尔布拉克镇。

一、中心城区——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则克台镇

中心城区为县政府驻地,在县域范围发展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辐射和带动作用。与71团融合发展,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做好工业、仓储、居民点用地规划等。

——新源镇:重点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中心布局。“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域“五馆一中心”(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医院、教育、商贸、行政、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集散、房地产等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别斯托别乡:进行设施农业种植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延伸和配套设施布局,发挥地理优势,突出有机食品加工产业;结合县域实际进行国家级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休闲”等休闲配套产业;结合县域哈萨克族文化特点进行旅游纪念品加工产业布局,以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形成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格局。

——则克台:重点发展新疆第二大环保钢铁工业基地“环保型钢铁基地”的建设要求,重点做好伊、首钢伊犁钢铁两家企业以及下游涉钢产业的布局。结合现实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矿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套布局。

二、中心镇——喀拉布拉、肖尔布拉克镇、阿热勒托别镇、那拉提镇

——喀拉布拉加快撤乡镇,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业、粮油、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县域西南部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肖尔布拉克镇:与72团形成兵地共建镇。依托伊力特酒业和肖尔布拉克酒业两大企业建立酿酒原料基地,发展酿酒产业

——阿热勒托别镇:是连接南北疆的交通重镇,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畜牧、商贸、矿产开发产业,形成县域东部的农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

——那拉提镇:围绕那拉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民族特色旅游品开发为主的旅游业。

三、特色乡镇——塔勒德镇、吐尔根乡、阿勒玛勒乡、坎苏乡

塔勒德镇:发挥已经形成的畜牧业产业优势,建设标准化奶牛、育肥养殖小区,建立集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质量监控、产业链管理、新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建成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吐尔根乡:依托境内及周边优良的伊犁马资源,重点发展孕马尿为原料生物制药产业马血清等高端马产业。

阿勒玛勒乡:坚持“牧业活乡”、“环境立乡”、“旅游兴乡”三个战略,大力发展畜牧业、野果林旅游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加工业。

坎苏乡:立足畜牧、亚麻两个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矿业开发、特色种植、养殖、特色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做大做强奶业经济、矿业经济。

第四节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前谋划、抓紧建设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满足人民基本需要,塑造新型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承载能力。重点解决水利、交通、城乡基础设施、电力、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强化城功能,提高城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

一、水利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调节水库、农村安全饮水、灌区、防洪等重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卡包删可乐水库工程及防洪工程,那拉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灌区现状灌溉面积26.11万亩,工程建设可新增灌溉面积3.89万亩,使灌区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县东北部、西南部集中供水工程,跃进灌区续建改造工程(改善灌区37.5万亩的灌溉条件),卡河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南岸大渠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堰塞湖、吐尔根河、则克台沟、坎苏沟等河沟的防洪治理工程。

二、交通

“十二五”期间,依照全县交通建设专项规划,加大公路、客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安全便捷、满足发展需求的立体型交通网络。

积极配合做好布列开—巴台铁路和墩麻扎—巩留—新源—那拉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设G217线—那拉提空中草原—卡普河沟—库尔德宁(S316线)旅游公路,则克台铁木里克-新源镇重要农村公路,搭建完善新源与伊宁中心城市的人、物、信息等流动通道,推进区域联系。完善那拉提机场配套建设,实现全年通航,增加疆内及内地城市航线。依托机场开设旅游服务项目,与全疆的旅游网点相联形成方便、便捷的空中交通。健全集公路建设管理、养、运营四位一体的交通管理机制。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城及乡镇道路、供水、供热供气、垃圾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卫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县城建设道路25条长度为53380米。其中:改造道路9条,长度为24790米新建道路16条,长度为28590米。完善道路绿色照明、交通信号等设施,完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共停车场、公交车停车站及交通货运站完成新源县中心客运站整体搬迁、阿热勒托别镇客运站、新源镇客运站和那拉提乌拉斯台客运站建设项目。

完善主城区现有水厂,保证5.5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规划建设第二水厂,满足主城区经济增长、规模扩充的需要。改扩建则克台片区一水厂(现状则克台水厂),供水能力达到0.2万立方米/日;新建则克台片区二水厂,供水能力达到4.2万立方米/日;新建及改建县城输配水管网79740米,其中:新建及改建主城区输配水管网总长44380米;新建则克台片区输配水管网总长22754米;新建71团输配水管网总长12606米。新建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3.3万立方米/日;新建则克台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2.45万立方米/日。新建及改建排水管网83509米其中,新建及改建主城区排水管线49080米;新建则克台片区排水管线25467米;新建71团排水管线8962米。加快推进喀拉布拉供排水管网建设,六个建制镇的污水、垃圾处理建设肖尔布拉克镇供暖设施建设。

根据县城建成区的逐步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配置相应规模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废物箱、垃圾运输车、扫路车、洒水车,建设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场。重点实施生活垃圾处理二期工程。

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和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民燃气的使用需求。新增65吨锅炉2台,100吨锅炉2台,总计330吨,新增供热面积85万平方米,新建换热站22个,新建一次管网20142米。

新源县主城区绿地系统布局“一带、两环、五轴、多点”一带:普河绿化景观带。两环:一环即城市生态环,由分布在城区周围的广阔的次生林、大面积果树林及镶嵌其中的农田、耕地组成另一环即城市防护环,由城区的外环路防护林构成。五轴:由城区三横两纵的主次干道组成的城市景观轴线,三横分别为二号街、江尔街和劳动街;两纵分别为恰普河路和则新路。多点:多个景观节点,以主城区内的南公园、植物园、社区游园和城北综合公园四处为重要的景观节点,以大小共30处绿地为次要绿化节点,形成不同特点的绿化景观。

71团团部、则克台片区绿地系统布局:“一带、两环、四轴、多点”。一带:巩乃斯河湿地保护带。两环:同样为城市生态环和由防护林构成的城市防护环。四轴:由该片区两横两纵的主次干道组成的景观轴线,两横分别为迎宾路和光明路;两纵分别为则新路和工业大道—军垦路。多点:多个景观节点。

“十二五”末,实现城乡道路网密度达到3.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建设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17%左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人。供水普及率99%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燃气普及率60%集中供热普及率80%以上。

四、电力电网

按照“统一规划、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原则,加快巩乃斯河干流一库七级水利发电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新建普河电站、荷苍电站、库尔乌泽克水电站,对现有三、四级电站进行改建扩建。积极发展风、太阳能发电。加快电力城网、农网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新源工业园输变电220千伏变电所,全面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五、信息化建设

大力支持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全力打造“数字新源”。重点加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改造力度。继续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府行政管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普及率达到85%,稳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力争“十二五”末县内主要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管理、物流环节的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信息网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在新源县范围内形成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的培训,提高信息化服务管理水平。

第五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廉租房、周转房、经济适用房、城乡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房建设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强廉租住房对低收入住房困难人口的保障作用。到“十二五”末,城镇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面积占商品房开发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0.8%。新建各类住房5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8万平方米以上、公租房3.6万平方米以上、改造棚户区9.1万平方米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房屋产权产籍的管理面达到100%,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树立3—5个样板住宅小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行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满足新就业职工、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第六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第三产业

旅游业为先导,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全面推进第三产业上新台阶,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到十二五三产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2.5%,占GDP的19%。

第一节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发展目标:以那拉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为龙头,将新源的旅游发展融入伊犁河谷和沿217国道黄金旅游线路大范畴内,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全力打造新疆旅游集散平台、新疆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到“十二五”末,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2.5亿元,促进本地劳动力就地转移。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大力实施拓宽客源市场营销策略,开发“春夏秋冬”全年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生态游、工业游、民俗游”,培育休闲、观光旅游,努力把新源县打造成自治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中国著名景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县。

——建立“大景区、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建设大那拉提旅游景区,倾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将野果林、百平方千米湿地苇湖、高山草甸自然保护区、那孜─确鹿特草地自然保护区、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肖尔布拉克酒业工业旅游园等景区、景点纳入一体,发展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疗养保游、农业观光旅游。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加强旅游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大那拉提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南山野苹果林、北山野杏林、天山红花景观带、白沟风景区等景点景区总规及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强化规划的先导、约束作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管。

——完善旅游产业链功能建设。加快建设县城旅游基础设施和那拉提旅游生活基地项目。建设西天山民族风情园,构筑以居民商住、生产生活、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歌舞表演、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旅游区。建设普河滨河公园,规划建设沿河景观带,同时配套建设有地方民族风情的接待服务设施。以滨河公园提升整个县城南区的城市品位和生态环境。整合唐加勒克纪念馆及周边景观土地资源。建设哈萨克民族旅游特色开发项目;以那拉提机场为依托,把新源县城打造成新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辐射唐布拉、库尔德宁和巴音布鲁克等景区。

——扩建完善哈木斯特滑雪场,把冰雪游打造成为河谷冬季旅游亮点。加大投资力度,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服务厅,以及修建110000平方米以上的停车场和X745线至哈木斯特滑雪场道路、景观设置、绿化等基础设施。力争3年内达到日接待千人以上能力,填补伊犁河谷冬季旅游空白,丰富河谷旅游内容。

——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主要包括饮食产品、生活用器、文化器材、自然资源等方面旅游产品,结合我县地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冬不拉、马鞭、刀具等民族工艺品、哈萨克服饰、薰衣草、干果等地方土特产品。大力扶持一批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同时要规范命名一批旅游纪念品市场和商场、商店,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促进全县旅游产品开发走上新台阶。

——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扶持旅游实体企业。整合新源县旅游资源,深挖品牌,融入文化、休闲、度假、疗养、会展等新元素,提升新源旅游整体品牌。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运作模式,整合现有企业及国内外旅游企业进行股份制公司组建,对景区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客源扩展、品牌打造、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全方位提升新源旅游业,做大做强伊犁河谷旅游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上市。

——提升旅游要素质量。民俗游发展重点深挖哈萨克族文化,要逐步规划出哈萨克民俗街、民俗风情园、少数民族美食街、博物馆等专业市场,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生态游发展重点加大新源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气候资源等形成全疆重要自然风光景区、疗养基地;工业游发展重点进一步发掘以酒、钢铁冶炼等为主题的工业旅游,丰富新源旅游内容扩大那拉提品牌效力,使品牌融合推广。

——推进行业标准化服务。建设旅游就业培训基地,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导入质量、环境和安全卫生有关标准,有效推进旅游服务和管理与内地接轨。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旅游应急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提高新源县旅游美誉度和满意度,营造平安满意的旅游消费环境。

第二节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群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规划“一心二翼三结点”商贸流通工程,即一个县级商业中心,两个物流园区,三个商贸功能区,并相应配套完善仓储、宾馆、餐饮等服务设施。围绕实施“全疆第二大环保型钢铁工业基地、伊犁河谷次中心城市”的新源县发展战略定位,积极发展工业物流业、农产品物流业,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把新源县建设成为自治区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具有新源特色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二、发展重点

一个商业中心——新源县城

新源县城区是新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和交通中心,属综合性中心城市,具有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是新源县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首要区域。完善老城区中心建设,使之成为城市主中心,以商业、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为主;在城市新住宅区形成城市次中心,以商业、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为主。利用城区现有工业品综合市场和消费品综合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商品配置,建设和完善特色商业街道、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

两个物流园区

则克台大工业物流园区:围绕打造新疆“环保型钢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钢铁物流、餐饮业、住宿业、物流仓储业等商贸流通相关产业。把则克台镇建设成为集运输、货物仓储、保鲜、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功能完善、方便快捷、服务一流的工业物流园区。初期投资规模5000—10000万元,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仓储面积1万平方米。

那拉提物流园区:围绕把“那拉提镇建设成为新疆旅游胜地、伊犁第一名片”的定位,结合伊犁河谷的东大门区位优势,建设成为连接南北疆要道的南北疆物流中转中心,对现有的那拉提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建设民族风俗特色镇,大力发展会展、疗养、旅游等产业。

三个商贸流通功能区

喀拉布拉商贸流通区:发挥喀拉布拉的“西大门”区位优势,依托喀拉布拉及周边特色林果业,努力把喀拉布拉建设成为新源县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仓储区,建设健全农贸市场。

肖尔布拉克商贸流通区:配合白酒产业发展仓储、运输、保鲜、冷藏、餐饮、住宿、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旅游业。

阿热勒托别商贸流通区:建设南北疆畜产品、农产品交易中心。

三、发展策略

——按照新源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依托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和工业园区,发展基地型物流以及钢材等专业物流;依托大中型生产企业,根据客户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加工配送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企业工业流程设计、物流方案设计等业务,满足物流市场丰富的物流服务需求,开展第三方物流。

——率先发展钢铁物流产业:紧紧围绕钢铁生产企业,立足钢铁生产企业和下游用钢客户,大力发展钢铁物流业,为钢铁生产基地向钢铁交易、加工、物流大县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功能个性化需求,实现用户、生产商和流通商的多方共赢。依托钢铁产业,延伸钢铁深加工产业链条,针对下游使用企业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引导和鼓励金融、商贸、文化、保险、信息等大企业进驻中心商务区,配套建设中小型品牌专营店,集酒店、超市为一体,具有社交和休闲功能的公共设施。做好一、二级商业中心的功能规划和设施配套工作。加快重点商贸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步伐,投资和引进新型商贸流通业,配套发展金融、餐饮等相关服务,成为业态齐全、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依据新源县的区域结构,建设1个一级商业中心,2个二级商业中心,3个商贸流通功能区,重点发展超市和便民店,配套发展便民、利民服务行业设施,满足本地消费者购物消费需求。

——改造和提升专业市场:改造现有农副产品市场及配套仓储冷冻设施,完善功能结构,合理布局商品市场;加快新源县农副产品储备及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畜禽产品综合市场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完善农村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加快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建设;加强对网点规划实施的服务、协调;加快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同时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娱乐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能力。

第三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努力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产品创新,支持贷款公司资本扩张探索建立工商互助基金和企业联保贷款新模式,多方搭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平台。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落实“非禁即入”制度,支持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扩充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向村镇发展,引进股份制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机构,丰富融资渠道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设计、法律、会计、建筑及工程技术服务、管理顾问、经济、市场调查、资讯服务、广告企、行销、公关、国贸、运输、通讯、研究发展、商品经济、财物、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辐射伊犁河谷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第四节发展面向消费的服务业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新源县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盘活土地资源,加大房地产招商力度,创新房地产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实现房地产投资1012亿左右,平均每年开发量为10万平方米积极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积极引导房地产业规范协调发展。引导房产企业面向普通居民住房需求,增加普通商品房开发规模,规划一批住宅新区,同时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公共租赁房,开展棚户区改造,积极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新机制,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培育房地产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强强联合和跨地域开发。培育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扩展服务领域。培育有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3家,实现小区业主自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良性发展。

——创新发展旅游房地产。立足那拉提国家5A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业。加强规划,优先用地,整合旅游与房地产资源,细分客户市场,稳步有序开发旅游景点地产,建设旅游接待为目的的自营式酒(饭)店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写字楼旅游休闲培训中心;发展旅游宾馆、度假村、产权酒店、用于分时度假的时权酒店以及养老型酒店等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与自然景观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推动各种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以县歌舞团为演出实体,整合演艺资源,把新源人文环境资源转换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提升新源的文化含量和品牌价值。以哈萨克民族文化为抓手,将哈萨克族歌舞、诗歌与那拉提景区旅游产业结合,打造文化休闲基地。将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传播由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出版物向数字出版转变,以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影视制作等形式,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与扬州市及其他知名文化产业大区的合作,培育发展具有新源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加快特色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步伐。

发展社区服务业:以城镇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鼓励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完善拓展相关服务,重点开拓家庭服务、保健服务、理财服务,促进社区内各单位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实现社会共享。突出商务会展、休闲娱乐、康体疗养、养老养生项目建设,推动相关服务业快速成长。

第七章

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的各项科技投入政策和规定,提高科技拨款在县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科技经费达到当年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下决算支出的1.2%以上,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元。

“十二五”期末,新源县农牧区劳动力科技培训达到100%其中培训农牧民专业技术人员3500名,每个村(队)有3-5名以上农牧民技术员,组建65个专业农协。中小学科普覆盖达到75%。建成自治区、自治州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科普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25个。引进新栽培技术12项以上,新品种引进35个,成果转化3—5个。强化优质新疆褐牛基地建设优质新疆褐牛发展到3.5万头每年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在10个以上。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十二五”期间,大型企业每年用于开展重点科技项目的专项费不低于企业销售总额的2.5%。协助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提高科技产出水平。对技术开发机构承担的科技开发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基础工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力,打造2个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并建立乡村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站、室。形成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技能培训、科学知识普及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形成县、乡、村的科技网络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人才引入和培养。加快产业相关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使用,进一步促进工业提质、农业增效,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十二五”末,幼儿园毛入园率达93%。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达100%,农牧区达99%,巩固率达98%;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达99.5%,农牧区达98%;初中入学率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达100%,农牧区达95%以上,巩固率为9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县乡(镇)政府所在地达92%,农牧区达82%,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升学率,到“十二五”末,初中毕业率达100%、升学率达87%。加快高中学校建设,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进程。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到“十二五”末,高中学校达到容纳10000名学生规模。

利用对口援助机遇,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内部结构,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培训学前教师530人,小学教师500人,初中教师642人,专业援疆教师280人;高中教师175人,专业援疆教师20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250人。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推进以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发挥作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大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县一中改造扩建,完成县二中、四中民汉合校异址新建工程使高中教育辐射到周边县区,形成伊犁河谷东部教育中心。重点实施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学前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普通高中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小学标准化运动场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项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适时启动县职教中心搬迁改建工程,建成一所功能齐全,施完善可容纳1000人的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为加快发展我县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第三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重点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医疗救治能力。到“十二五”末,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60/10万以下、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率达到90%以上、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5‰以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参率达到98%。

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标准化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施乡镇卫生院职工生活周转房建设项目。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环节,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提升卫生人才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批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二是计划3年时间将新源县卫生系统中青年业务骨干每年分3—4批,每批6—8人,派往内地医院进修学习,接受专家学者的传、帮、带;三是采取不同方式招聘急需卫生人才和紧缺人才;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提高农村常见病的诊疗水平。

强化政府公共卫生责任,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抓住医疗卫生阵地建设、乡村医疗人才培养、药品市场价格监管、医疗机构规范管理四个重点,进一步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充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力量,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积极做好流行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

加大计划生育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快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各乡镇配置流动服务车和医疗设备。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强化人才支撑和财力保障,着力化解人口结构性矛盾,促进人口和谐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开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知识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各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作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消除“四害”滋生环境,确保“四害”密度达标。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再就业保障体系。开发就业岗位9000个,新增就业19000人,农富余劳动力转移达到18万人)。一是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强化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低收入群体就业市场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门路和渠道加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落实“一户一人一技”目标,全面提高劳动者择业竞争能力。发展多样化的就业形式,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完善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加快农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户均转移一名劳动力的目标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体系。基本养老保险扩面4000人,失业保险扩面300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面3500人,工伤保险扩面5000人,生育保险扩面30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第五节发展文育广播事业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广场文化竞相发展,激发各族群众谋发展、促和谐的热情。积极争取“环天山体育健身长廊工程”和“雪碳工程”,加快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施“春雨”配套工程项目,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加强村()文化室和乡镇文化站、县文化馆、歌舞团建设,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设施,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按照“切实可行,全面保护,保证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加强对哈萨克文化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举办广场文化周活动、阿肯·阿依特斯大会、赛马等活动加快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深入到乡村、农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确认工作。实施唐加勒克纪念馆改扩建项目。

继续推进“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重点扩大数字化传播体系,加快数字入户,提高广播电视传播,提高自办节目的覆盖面积和节目译制能力。开通地面数字电视频道,基本完成全县广播电视数字化播出,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设备的更新换代,完成无线电视维语频道、哈语教育频道的开播。加快电影放映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重点培养新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节目前期策划,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到“十二五”末,自办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综合覆盖率达到95%。重点实施影剧院改造工程扩建新源广播电视中心业务大楼新建哈语广播电视译制中心、广播电视中继转播发射台、卡普河牧区广播电视转播台、乡数字化整转、乡标准化广播电视站配套设施等项目。

第六节加快发展民政事业

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推进老年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较为规范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重点实施敬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公墓殡仪服务设施、民政服务体系、残疾人综合设施建设等项目。

城乡低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廉租房建设数量,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建立健全五保供养管理制度,明确供养对象,规范纳入程序。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标准适当高于当年当地城镇居民低保标准。

救灾救济工作。全面建立实施救灾工作应急救援机制,整合社会救灾资源,形成救灾合力,切实保障灾区群众应急时期的基本生活。完成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整合灾后重建、安居富民、扶贫、残疾人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资金。

第八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资源开发利用

按照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规划原则,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实现水资源的有偿、高效开发利用。以农业节水为重点,以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为支撑,以节水示范工程为抓手,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到2015年,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毛灌溉定额600立方米/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20%。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逐步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坚持以项目定地、以投资额定地,全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得到有效保护,面积稳中有增,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显著加大。重点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跃进灌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和那拉提灌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第二节节能减排

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加强源头控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将落后产能和设备彻底淘汰出局。加强钢铁、矿产品加工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分类指导和准入管理,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2015年,化学需氧量新增量2100吨,排放总量为11321吨;二氧化硫新增量7120吨,排放总量为9732吨;氮氧化物新增量6111吨,排放总量为7110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控制在7.68kg/万元、0.512kg/万元、10.7kg/万元、10.72kg/万元以内。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钢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坚持新建、技改项目准入条件,鼓励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装备,鼓励“三废”再生利用或者循环利用。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山区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保护、巩乃斯流域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力度。在保护好、管理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加快绿化造林,保护和建设好绿色生态屏障,重点实施好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新农村村庄绿化工程、新农村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继续实施好国家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扩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不断恢复、扩大林草植被,建立起符合自然条件,满足社会经济多样化需求的生态系统。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快南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形成生态林、经济林、城乡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城乡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绿洲防护林体系,加强绿洲外围天然植被保护。到“十二五”末人工造林面积达到40万亩,森林覆盖提高到16.72%。

自然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与保护:新源拥有欧亚四大河谷草甸草原之一那拉提草原中世纪遗留下具有独特自然风光的10万亩野果林,还有乌孙古墓、草原石人、古岩画等人文景观。规划期内,在建设哈萨克庄园、哈萨克民俗风情园等风景旅游区的同时,应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在新源县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完成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评审,并全面实施,以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坚持“开发、利用、补偿”一体化。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快地质环境恢复: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系统调查评估,按照“修复山体,排除隐患,平整土地,绿化环境,恢复生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与道路交通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

第四节环境污染防治

“十二五”,新源县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城市空气、水及声环境质量分别达到或优于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中心,积极优化城乡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绿色能源。对城乡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分散锅炉及小锅炉实施并网改造;推进集中供热热源节能降耗改造,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解决城市餐饮业、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加强城区及村镇集中饮用水源保护,使城区及村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Ⅰ类、Ⅱ类、Ⅲ类水质,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重点实施11个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

——工业污染:鼓励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能源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促进企业间、产业间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强调全过程和源头消减,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加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工艺,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污染防治水平。

——固体废物: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加强废物管理。重点通过替代燃煤控制一次性物品使用、简化商品包装、净菜进城、倡导健康消费方式等措施,实现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商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的源头减,并强化回收利用。

——污染控制目标:大气环境质量各类污染物的指标SO2、烟尘和粉尘要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规定的标准,对TSP和NOX要求工业区控制达到Ⅱ级标准,其它区域控制达到Ⅰ级标准;各类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其行业标准;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依据《城市区域环境保护标准》(GB3096-93)及相应行业标准,对噪声源实施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排放量,保障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第五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以城总体规划为指导,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加快城乡碳汇储备,加快城区排污泄洪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大力宣传绿色文明,改善城人居环境;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置场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置场等污染治理工程,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及时全面清运并妥善处理;建成城区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工程以及医院医疗废水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工程,确保不发生医疗废物的二次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做好乡镇绿化、美化、净化,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结合农村居民点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加快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薪柴的直接使用。

——生态农业发展:推行精准农业,重点推广以节水为目的,以配方施肥为主的精准平衡施肥和以培育优良品种为主的精准育种和播种,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禁止使用有机磷农药,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积极推广秸秆、粪便沼化还田,加快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白色污染;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土地平整、渠道防渗等常规节水建设。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必须设置畜禽废渣储存设施和场所,鼓励采取建池贮存或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对畜禽废水渣进行综合利用,要求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第九章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

认真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围绕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特大恶性暴力恐怖案件的目标,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破坏、暴力恐怖活动。以平安新源建设为抓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节 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一是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制;二是设立统一、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高实战能力三是完善值守应急制度,严格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队伍素质与应急工作水平,重点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大人、财、物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落实防灾减灾各项预案。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灾害应急体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抗御洪水、地震、火灾、重大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重大疫病等突发性灾害的综合能力,坚决防止工程建设等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

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对危险路段的治理。加大安全生产的检查执法力度,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操作规程,提高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管理水平。健全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取缔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企业,强化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以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农机、建设工地、工矿商贸企业等高危行业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完善学校、医院、车站、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健全农机安全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体系。注重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评价制度。

加大投入,把安全生产科技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装备、资金投入到位。加强安全生产培训,设立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中心,配齐县、乡安监交通、个体防护、检测仪器等装备。

逐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充实执法队伍,加大对假劣药械、伪劣或不合格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治理力度改善生产经营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充分得到保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检验检测设施设备满足市场监管要求,检测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着力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工作。

节 加强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公民整体素质为目标,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现代文化,倡导文明言行,改善城乡环境,维护公共秩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和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大力推行“阳光执法”,切实推进行政机关和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工作,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扩大法律援助工作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加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强科普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十章

深化落实对口支援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一节援建总体任务和目标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支持,民生优先;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四个原则,结合扬州、新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重点在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培养干部人才四个方面进行专项的衔接,以援助总体规划为主线,以各个单项规划为支撑,以援建项目为载体,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三大原则,因地制宜、顺应民意、加快实施援助项目。

优先支持民生事业,加大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力度,基本解决灾后重建、危旧房改造以及游牧民定居等住房问题,使城乡居民特别是农牧区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生态游、工业游、民俗游、农牧业观光游”,努力把新源县城打造成自治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中国西部旅游名城。高起点规划工业园区建设,突出钢铁、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增强园区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的能力,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农牧林果业,加快形成亚麻、大豆、甜菜等农副产品和苹果、桃子等林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和党政干部人才素质。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构建村队、社区活动场所全覆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到2015年,使新源县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比扬州市发展指标,特别是有关城镇居民、农牧民收入指标,要确保快速增加,逐步缩小差距,努力使新源县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援建资金安排

2011-2015年,扬州市对口支援新源县项目共计22个,总投资228576万元,其中安排援疆资金56319万元,相关配套172257万元。按项目类别分,其中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类5项,拟安排援疆资金26719万元,占47.4%;社会事业类7项,拟安排援疆资金18052万元,占32%;产业发展类6项,拟安排援疆资金4937万元,占8.8%;人才培训及人才交流类1项,拟安排援疆资金2910万元;基层组织阵地建设1项,拟安排援疆资金1250万元;其他项目(规划编制、周转房建设)2项,拟安排援疆资金1000万元;省统筹及市指预留1451万元。

第三节援建重点任务

一、以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为核心,加快改善当地各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力争通过5年时间,基本解决灾后重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切实改善新源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对口援建带来的实惠。着力推进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示范点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修编新源县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控制性详规等专项规划。进一步调整城市功能分区,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实施一批安全饮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工程,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好安全饮水、环境保护等问题,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加快新源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建设步伐,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通过结对子、指导就业、转移贫困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二、以支援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当地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施新源县二中、四中民汉合校异址新建项目,改善办学条件,营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校园,将其打造成全区知名、全州一流的高级中学,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师培训与支教、寄宿制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与支教工作。解决学前幼儿和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使各学段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源县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建设,进一步改善新源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保障水平。挖掘民族医学独特魅力,建设全国有特色的哈医治疗中心,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就医渠道。增加120急救车,提高医疗救治效率。加强两地医疗交流合作,定期互派医生学习、培训,帮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扬州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是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力度。

三、以促进产业合作为手段,推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利用扬州、新源经济上的互补优势、比较优势,整合资源,深化产业合作。加强旅游业交流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那拉提国家5A级景区和新源旅游城市知名度。加大推进野果林、苇湖湿地、卡普河白沟、哈木斯特滑雪场、西域酒文化博物馆等景区(点)的整体开发建设,形成新的旅游线;推进草原部落、西天山民俗风情园、文化遗产公园等景区建设,形成民族风情旅游景区。通过开发旅游景点、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文化内涵,大力拓展旅游业,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观光旅游线,吸引人、影响人、留住人,增强对宾馆、物流、商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真正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

发挥扬州农业科技特长,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帮助当地发展现代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着力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加快养殖小区、品种改良、饲草料基地和防疫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加快发展林果、设施农业、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在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上实现重大突破,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按照“适地适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建设沿南山林果经济带,推进林果业快速发展。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开发、深加工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农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新源县由农牧业大县向农牧业强县转变,实现优势叠加、成果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两地产业园区联系与合作,帮助新源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求突破,努力形成具有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特色园区。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升格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的各项工作。以此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促成两地企业合作共建,形成企业办园区、企业招商的良性运行机制,促使工业园区的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和整个伊犁河谷东部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以培养干部人才为基础,加大干部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力度

配合扬州市对口支援前方指挥组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即从新源选派一批党政干部分批分期赴内地进行学习、考察、挂职、培训;从新源选派一批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技术骨干人才赴内地交流学习;从扬州邀请一批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专家学者赴新源县开展讲学、授医和支农,帮助新源有关技术人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双向交流、合作培训等办法,培养新时期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第十一章

新源县“十二五”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执政能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推进新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证,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以推进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造福各族群众为己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锻炼,不断增强科学执政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

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建立务实、管用、简单易操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以坚不拔的意志、昂扬向上的斗志、勤勉务实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速推进新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今后五年,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为主线,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党建工作创新。强化“一定三有”农村干部激励保障建设力度。2015年末全县8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能够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或实用技术。采取联建、援建等方式加大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抓好领导干部廉政教育,构建惩防体系,强化作风监察。开展好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试点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项政令畅通。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广开举贤荐能之路,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拔任用方法进一步完善,竞争性选拔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各类人才公平竞争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健康成长的生动局面。

第二节统筹资金保障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根据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财政资金优先安排社会保障、民生、教育、科技、卫生等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公共服务领域支出需要。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优先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

充分发挥投资在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好政府资金和对口援疆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本规划鼓励和支持的领域,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和金融贷款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完成本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改善事关民生的重点工程。引进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并实施设施农业建设、林果基地建设和优质种畜繁育基地建设。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改善基础民生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做好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利用国家矿产资源勘探资金,做好矿产资源的普查和详探工作;利用国家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项目资金,完成垃圾处理、供排水项目以及重点生态设施和生态林建设。利用国家科技创新资金,支持重点规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第三节人力资源保障

充分利用国家援疆政策,引进和开发高层次人才。以新源县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保障新一轮的全面援疆将会有大批人才进驻新源,要创造条件使新源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最佳平台;二积极促进本地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实施,同时建立健全与扬州市相关机构进行学习、委培等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发挥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

用好用活本地人才:重点培育乡土人才,开办农学、林果、畜牧兽医、卫生等多个长线专业;举办农村电工、地膜覆盖、温室大棚、果树修剪、畜禽养殖等单项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农牧民户均1“科技明白人”。把县域内的“养能手“种能手“林果能手”等乡土人才纳入人事部门统计和定期培养指导的范围,发挥其在实际生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开展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吸引一批农村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促进农村人才队伍成长和结构调整,农村科技进步和脱贫致富。

充分利用政府掌握全社会相关信息资源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人才需求信息加以筛选、聚合、拓展,定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健全完善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专业化就业培训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和程序化的评价反馈系统,以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能力和主导服务保障能力。建立专用网络,在人才招聘、人才服务与疆内外人才交流、人才培训方面与各地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不断提升新源县的人才管理水平。

“十二五”末,人才总量达到44233人左右:其中党政人才1200人,技术人才7600人(高级300人、中级3200人、初级4100;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80人进一步加强科技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为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成素质培训35103人次(其中农牧民16519人次、青年1500人次、贫困人口100人次、企业职工2500人次、妇女10863人次、党员干部3621人次);农牧民技术员评审达到150人(其中高中级60人、初级90人)。

第四节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立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投资、核准项目,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规模,引导投资消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和责任目标制度。充分发挥党政各部门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确保《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设想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得以实现;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专项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形成专项规划和年度规划落实总体划的合力。

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执行情况目标考核责任制,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要求,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列入考核目标。县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跟踪“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速度、效益、就业、价格等指标的监测预警,定期向新源县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单位要负责专项规划的分析,并接受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评估,专项规划、乡镇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审议批准实施。

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规划纲要,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部门要提高规划实施的法治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新源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是新源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的全局部署,是为推进新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好基础的重要规划,是分解规划目标和确立党政各部门工作重点的行动指南。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拼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