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防范于心,反诈于行——防电信诈骗安全知识宣传 >>正文
最新冒充好友骗局:你刷视频的评论区,早已成诈骗分子"菜市场"
2025-03-12   来源: 防骗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老铁们注意了!最近全国反诈中心数据显示,传统盗号诈骗成功率已跌破5%,但新型"高仿账号"诈骗却呈现300%的爆发式增长。今天我冒着被骗子盯上的风险,带大家扒开这个披着羊皮的"好友克隆术"。

一、骗局现场直击:你刷视频的评论区,已成诈骗分子"菜市场"

案例1:杭州宝妈李女士刷到育儿视频时,评论区出现"闺蜜"留言:"你家娃喝的这个奶粉渠道能推我吗?"点进对方主页,头像、简介、点赞记录完全复制真闺蜜,连"孩子3岁半"的细节都一致。直到转账2000元"代购费"后被拉黑,才发现对方ID里有个不起眼的"_"符号。

案例2:沈阳大学生小王在游戏视频下收到"室友"私信:"兄弟快帮我投个票,链接发你。"点开链接后手机被植入木马,三天内银行卡被转走1.2万元。事后发现,骗子复制的账号在个性签名里多打了个空格。

这些不是电影桥段,而是公安部网安局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典型案例。骗子们现在根本不费劲盗号,而是像"变色龙"般潜伏在你身边。

二、3大核心套路拆解:他们如何炮制"完美替身"?

1.数据采集术:比你更懂你的"好友"

•通过公开评论、点赞记录分析你的社交关系

•抓取共同好友的互动习惯(比如固定深夜点赞美食视频)

•复制特定圈层用语(宝妈群会写"接宝宝退烧",游戏群用"上分dd")

2.细节伪造7重门:

①头像:下载原图后用AI修补像素点

②ID:真账号叫"爱吃草莓的小美",假号就叫"爱吃草苺的小美"(莓字变异体)

③简介:复制真实信息后添加隐蔽符号(如︎隐形“.”字符)

④作品:搬运原主3个月前已删除的旧视频

⑤关注列表:先关注500个大众账号混淆视听

⑥IP地址:使用动态IP切换器伪造同城定位

⑦行为轨迹:凌晨3点给减肥视频点赞(符合真人的作息)

3.精准撒网3步杀:

•潜伏期:在目标账号下连续3天发布"姐妹说得对"等无意义评论

•触发点:当你回复任意评论时,立即私信"最近在忙啥?"

•收网招:第5句话必提"帮忙周转/投票/代购"等紧急需求

三、来自网警的防诈秘籍:5招识破"克隆人"

1.放大镜观察法

•对比ID中的特殊符号(如l换成大写I)

•检查关注/粉丝比例(真账号通常1:1,假号关注远多于粉丝)

•查看作品发布时间线(假号往往集中在近3天)

2.暗语测试术

•问共同回忆:"上次吃饭那家火锅店叫啥?"

•抛虚构问题:"你借我的那本《时间简史》看完了吗?"

•用方言验证:"你妈喊你回家恰饭"(针对地域性好友)

3.时间陷阱测试

•真好友不会要求"10分钟内必须转账"

•故意拖延回复时间,真朋友会打电话确认

4.资金安全隔离

•超过200元必须视频通话(注意要求对方用手比特定手势)

•代付链接要用"安全模式"打开(支付宝有"风险网址隔离"功能)

5.终极验证武器

•使用微信"转账测试"功能(输入金额时会显示对方真实姓名尾字)

•在淘宝搜"好友克隆检测服务"(官方已推出9.9元认证服务)

四、深度思考:为什么这个骗局让人防不胜防?

1.心理学陷阱:

•确认偏误:我们更愿意相信评论区里的"熟人"

•从众效应:看到"好友"在公共区域留言,默认经过平台审核

•紧迫感操控:利用当代人"秒回"的社交习惯

2.技术反噬:

•AI换脸技术民用化让视频验证失效

•大数据推荐算法反而成为诈骗推手

•平台防爬虫机制存在12小时数据延迟

3.社会信任危机:

•调查显示82%的年轻人有过"线上好友比现实朋友多"的体验

•疫情后遗症:57%的网友更倾向线上求助

五、全民行动指南(普通人能做的4件事)

1.设置账号"防克隆锁"

•在抖音/微信开启"陌生人不可见点赞列表"

•每季度更换一次个性签名,添加隐藏字符

•给亲密好友设置专属互动暗号(如特定emoji组合)

2.建立转账"缓冲带"

•所有线上借款必须通过"延时到账"渠道

•超过500元要求提供手持当日报纸的照片

•家庭群约定转账前在群内发语音确认

3.成为反诈"巡逻兵"

•发现可疑账号立即举报(各大平台有联合举报通道)

•在评论区主动提醒"该账号疑似高仿号"

•参与"全民找茬"计划(公安部推出的积分奖励活动)

4.定期进行"社交大扫除"

•每月清理一次半年无互动的好友

•给重要好友设置分组可见权限

•关闭"可能认识的人"推荐功能

结语:

就在上周,广州警方刚打掉一个146人的高仿号诈骗集团。他们供认最怕的就是"三慢原则":慢点信、慢点转、慢点慌。记住,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谨慎而生气,骗子才会急着催你犯错。

相关附件